王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或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
或曰:“凡动行之类,皆本有为。有欲故动,动则有为。今天动行与人相似,安得无为?”曰:“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出,物乃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
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
问曰:“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而有为,何也?”
曰:“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禀气不一,安能皆贤?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本不求功,而其功立;本不求名,而其名成。”
故曰:贤之纯者,正身共已,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政之适者,君臣相忘于治,鱼相忘于水,兽相忘于林,人相忘于世。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夫今之天,古之天也。非古之天厚,而今之天薄也。谴告之言生于今者,人以心准况之也。德弥薄者信弥衰。心险而行诐(bì),则犯约而负教;教约不行,则相谴告;谴告不改,举兵相灭。由此言之,趟告之言,衰乱之语也。
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复与知。或复于桓公,公曰:“以告仲父。”左右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难;已得仲父,何为不易?”或曰:“桓公知管仲贤,故委任之;如非管仲,则将谴告之矣。使天遭尧、舜,必无谴告之变。”
曰:“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复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而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自然》)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之动行也,施气也 施:施行
B.政之适者,君臣相忘于治 适:适宜
C.人以心准况之也 准:推测
D.何天不惮劳也 劳:麻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
由此言之
B.委之以政
以告仲父
C.一则仲父
今则不然
D.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
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或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
有人认为上天生出五谷来给人们提供食物
B.上下相非,灾异时至
君臣上下互相批评指责,自然灾异时不时到来
C.已得仲父,何为不易
我已经得到了贤明的管仲,为什么还是不容易呢
D.委以王事,勿复与知
把君王的职事委托给他,然后就不再参与过问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谷丝麻都是承天地之气自然生出来的,人们取它们是出于自己的欲望
B 人们的道德是纯是薄、是贤是愚,都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天赐之气的多寡。
C.把自然灾异当作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谴责告诫,这种说法大多出在衰乱之世
D.上天能选择圣君贤臣治理天下,也能在君昏世乱之时给与必要的谴责告诚。
10.本文多处使用驳论法,请举出一例,用自己的话说明其批驳是怎样逐层展开的。(6 分)
11.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②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③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④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
⑤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1)解释文中加点短语“犹贤乎已”的含义。(2分)
(2)中国有很多名人的书斋名出自《论语》的章句,比如苏轼的“思无邪斋”、王阳明的“何陋轩”、康熙的“戒得堂”、朱自清的“犹贤博弈斋”、钱穆的“未学斋”。请结合选文,从五人的书斋名中任选其一,分析其命名的用意。4分)
(3)请你从《论语》篇章中任选一则(以上选文除外)为依据,为自己的书房命名,并说明命名原因。4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 28分。
6.A
7.B
8.C
9.D
10.答案示例:
示例1:
王充在第六段针对“谴告说”展开了多维度的批驳:
首先,与纯贤适政的描述相对,指出“谴告说”是“末世衰微”的产物,是人为地将“上下相非”与“灾异时至”联系到一起,附会出来的。
其次,通过“今之天,古之天也”的时空统一性,破除“天意可变”的理论基础。指出“谴告说”的本质是道德危机心理的一种反映,是“德薄”“信衰”的人根据自己的心理推想出来的。
再次,通过“心险而行诐……举兵相灭”的社会政治实践概括,指出了从道德危机到社会动荡的必然之路,在“谴告说”生成原由的基础上,指出了它必将加剧社会动荡的危害。
最终将“谴告”定性为“衰乱之语”,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彻底否定。
示例2:
第八段用归谬论证批驳“天能谴告”:
首先,假设“天能谴告”,那么据此逻辑延伸,天就应该能“命圣君”。
其次,指出现实中存在庸君失道的现象,指出天不选圣君治世而选庸君乱世而后再谴告是自找麻烦,不合常情。隐含着天不具备“命圣君”的能力,也不具备“谴告”的能力。
再次,用曹参、汲黯的治理案例,说明曹参之德、汲黯之威的治世成就与上天谴告庸君相对比,得出“天之威德”不如“曹参、汲黯”的悖论。
最终瓦解“谴告说”的神圣性。
【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地的气息相互交合,万物自然产生。有人认为上天生出五谷来供人们吃,生出丝麻来供人们穿,这就是说上天在给人类充当农夫和桑女这一类的徒役。
有人说:“所有的动作、行为,都以“有为”为本源。有欲望所以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为’。天的动作、行为与人的动作、行为相似,怎么会‘无为’呢?”
我说:“天体运行,是自然散布气息,天体运动,气息散布出来,万物就产生了。天体运动没有欲望借此创生万物,然而万物自己就产生了,这就叫‘自然’。天体散布气息没有欲望创生万物,而万物承受气息自己就生长成了,这就叫‘无为’。”
有人问:“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无为’,人禀受天地所得的本性,也应该‘无为’,可是人却是‘有为’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说:“道德最高尚、纯厚的人,禀承天地的气息就多,所以能效法天,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禀承天地的气息又薄又少的人,不遵从道规范,与天地不相似,所以叫‘不肖’。‘不肖’,就是不相似。与天地不相似,与圣贤不相类,所以就‘有为’。天地像熔炉,造化像工匠,禀承天地的气息多寡不同,怎么能人人都贤明呢?天道‘无为’,所以春天不是天地有意要万物滋生,夏天不是天地有意要万物成长,秋天不是天地有意要万物成熟,冬天不是天地有意要万物收藏。本来不追求功业,但是功业却树立了;本来不追求名声,但是名声却形成了。”
所以说:最纯粹的圣贤,身心清正、端庄严肃,(禀承于天地的)阴阳之气自然调和,没有机心地行动,万物自然变化,无意生养万物,万物自然长成;最完美的政治,君臣彼此相忘于太平治世,鱼类彼此相忘于水中,兽类彼此相忘于山林,人们彼此相忘于世俗生活。末世道德衰微,君臣互相指责,灾异时不时到来,于是就有人制造出天地谴责告诫的说法。现在的这个天,就是古时候的那个天。并不是古时候的天厚,现在的天薄。谴责告诫的说法产生于现在,是人们用自己的心理来料想推论天的缘故。道德水准越低的人信用越差。心怀阴险而行为不正的人,就会违犯礼俗旧法的约束,违背教化政令;教化政令礼俗国法不能正常施行,就会相互谴责告诫;谴责告诫还不改正,就发兵相互消灭。由此说来,谴责告诫的说法,就是衰乱时代的言语。
齐桓公得到管仲,把国家的大事、政务全都委托他处理,自己不再参与过问。有人向齐桓公报告执行使命的情况,齐桓公说:“把这件事告诉管仲。”左右的臣子说:“一次有人来报告,说去找管仲,二次有人来报告,又说去找管仲,做君王就那么容易吗?”齐桓公说:“我没有得到管仲所以感到难做;已经得到管仲,为什么还要不容易呢?”有人说:“齐桓公知道管仲贤良,所以委任他;如果不是管仲,上天就要谴责告诫齐桓公了。如果上天遇到尧、舜这样的君王,必定不会出现谴责告诫的灾变。”
我说:“上天能够谴责告诫君王,那么也能够特地选任圣明的君王,选择才智像尧、舜这样的人物,把君王之权交授给他,把君王职事委托给他,不再参与过问。现在却不是这样,生出昏庸无道的君王,丧失了应有的道德,随后又谴责告诫他,上天为什么如此不怕麻烦呢?曹参任汉天子的丞相,放纵饮酒,欢歌取乐,不过问政治,他的儿子规劝他,他却打了儿子二百板。当时天下并没有因此发生扰乱的事变。淮阳有人铸造假钱,官吏无法禁止,汲黯任淮阳太守,不毁坏一座铸钱炉,不惩罚一个铸造假钱的人,每天高枕安卧,而淮阳的政治却恢复清明。曹参任丞相好像没有做丞相该做的事,汲黯当太守好像淮阳郡没有太守一样。但是,汉朝没有发生什么事变,淮阳刑罚废置无用,是因为曹参的道德好而汲黯的威望高的缘故。衡量一下上天的威望与道德,跟曹参、汲黯相比,哪个高呢?说上天把政事交给了君王,随后又谴责告诫君王,这就是说上天的道德不如曹参的好,而威望不如汲黯的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