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贞观政要·论君道》《便宜十六策·治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
        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师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材料二: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可见,声细而不可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上·治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二世A则隐藏其身B捐隔疏贱C而偏信D赵高E及天下F溃叛G不得H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罄,用尽,全部拿出,成语“罄竹难书”中“罄”的意思与此相同。
        B.举,兴起,起,与《过秦论》中“西举巴蜀”的“举”意思不同。
        C 善,以⋯⋯为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相同。
        D.道,方法、原则,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的“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深知君臣关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君臣契合,国家才能安定,希望大臣们能直言进谏,彰显了他的宽广胸怀。
        B.王珪以“木从绳则正”为喻,表明君主从谏则圣的道理,他庆幸身处不讳直谏的朝堂,愿竭尽自己的愚见,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魏徵见解独到,他列举唐、虞与秦二世、梁武帝及隋炀帝等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兼听纳下”的重要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D.诸葛亮认为,君主应善于观察细微的迹象,多听多看,既听取众人意见,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此才能明辨是非,治理好国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2)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威听。”此之谓也。
                   
        14.唐太宗与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何相同的见解?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答案B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 句意:而秦二世深居宫中,疏远臣民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叛乱,他还什么都不知道。“隐藏其身”作“秦二世”的宾语,在“身”之后应断开;“捐隔疏远”与“偏信赵高”构成转折关系,故在“高”后应断开;“及”是等到,引出后面的结果。结合以上信息点,进行综合分析,并准确断句。
        11.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含义、用法的能力。思路点拨C项《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通“缮”,是修治,引申为擦拭的意思,文中“太宗甚善其言”中的“善”是意动用法,以......为善,赞同的意思,用法不同。A项解释正确。B项《过秦论》中的“举”是“攻占”的意思。D项“传道受业解惑”中的“道”是名词,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12.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诸葛亮并未强调君主“要有自己的主见”,而是强调要广泛听取百姓意见,以百姓之心为心。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答案(1)我虽然不贤明,幸亏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实现天下太平。
        评分标准:关键词“匡救”(匡正补救)“鲠议”(刚直的议论)“致”(达到,实现)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所以《尚书》中说:“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听到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所以《尚书》中说:“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听到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评分标准:关键词“天视”(上天所看到的)“民听”(百姓听到的)“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内容及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
        14.答案①都重视听取意见。唐太宗诏令谏官随宰相入内预闻政事,虚心纳谏;诸葛亮认为君主应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
        ②都认为君主应明辨是非。唐太宗通过与魏徵讨论明君暗君,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明辨是非,治理好国家。
        ③都以民为本。唐太宗希望通过君臣努力使天下太平,关注民生;诸葛亮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到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就可安定。我虽然不贤明,幸亏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没有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太宗称赞王珪的话。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务必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有所规谏,一定虚心采纳。
        太宗问魏徵:“什么是明君与昏君?”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贤明,在于广泛听取意见;之所以昏庸,在于偏听偏信。昔日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之门以纳谏,明察四方之事,倾听八方之言。因此圣主无所不知,像共工、鲧这样的奸佞之徒无法蒙蔽君主,巧言令色的奸邪之辈也不能迷惑圣听。而秦二世深居宫中,疏远臣民偏信赵高,直到天下叛乱,他还什么都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起兵直逼宫阙竟毫无察觉;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各地贼寇攻城掠地也不得而知。所以君主若能兼听各方意见,权臣便无法阻塞言路,下情必能上达天听。”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材料二:
        察看倾听的政务,就是要观察微小的形态,倾听细微的声音。形态微小就不容易看见,声音细微就不容易听见,因此贤明的君主能从看到的微小之处发现事情的征兆,能从听到的细微之处发现重大的问题,从而通过内部和谐来调和外部,通过外部和谐来调和内部。所以,治国理政的方法(原则)应致力于多听取意见,因此要广泛听取、明察并采纳各级官员的意见,向众士咨询,那么万物就会呈现在君主的眼前,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就会帮助君王聆听得更全面。因此《道德经》中说:“圣人没有固定的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心。”眼睛为心而看,嘴巴为心而说,耳朵为心而听,身体为心而安。因此,身体有心,就像国家有君主一样,通过内部和谐来调和外部,万物就会清晰明了。只能观察到日月的形体,不足以说明眼力好;只听到雷霆的声音,不足以说明听力好,所以君主通过多见才能增长智慧,通过多听才会圣明。如果听不到五音,就无法分辨宫商;如果看不到五色,就无法分辨玄黄。如果听不到怨恨的声音,那么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诉;如果不采纳忠言,那么忠诚的人就无法得到信任,邪恶的人就会趁机作恶。所以《尚书》中说:“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听到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言文练习
        《说苑·正谏》《贞观政要·君臣鉴戒》《史记·乐书》《贞观政要·论礼乐》
        《贞观政要·礼乐》《荀子·乐论》《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谏太宗十思疏》
        《吕氏春秋·举难》《贞观政要·择官第七》《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豫让论》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准南子·主术训》《贞观政要·崇儒学》
        《孔丛子·刑论》《贞观政要·论刑法》《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
        《资治通鉴·一九二·唐纪八》《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贞观政要·论择官》(二)
        《贞观政要·悔过》《苏轼集·补遗》《魏征为太子洗马》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贞观政要·论杜谗》
        《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治国如栽树》《贞观政要·李勣传》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贞观政要·诚信》
        《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贞观政要·论征伐》《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贞观政要·直谏》《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
        《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二)
        《贞观政要·房玄龄传》 《贞观政要·论公平》
        《贞观政要·论行幸》《贞观政要·论灾祥》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二)《贞观政要·论田猎》
        《贞观政要·公平》《贞观政要·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
        《贞观政要·求谏》《贞观政要·慎所好》
        《贞观政要·务农》《唐太宗吞蝗》《贞观政要·论俭约》(二)
        《贞观政要·论务农》《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贞观政要·封建第八》
        《贞观政要·论安边》《鸿门宴》《贞观政要·论择官》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