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歙县孔子庙学记
宋濂
歙,汉县也。初属丹阳,自关、晋而下,虽屡更为郡若州,而县仍旧名不废,其地为东越奥区,号多佳山川,黔川如龙前行,偃蹇不受羁;紫阳、问政二山又矗起东南,劳若翔风。故士之生其间者,或以气节著,或以道艺名,时有其人,近代尤称多士,立言著书,动足名家。是固因山川之灵攸钟,其沉涵陶育之者非立学之所致欤!
初,学在县市之东。壬辰兵起而氣为斗争之场,官戶民舍焚爇无遺,而字亦废矣。淡烟荒照,榛荆蔽途,而狐兔或暮出冲人,识者为之彷徨太息,如是者十年。
辛丑之夏,张硖齐来为县,喟然叹曰:“歙为徽国丈公①父母之邦,道德之化及被天下虽时当尚武而其乡学可久废乎?”遂请于大府而经营之。会故基已更构紫阳书院,遂于书院之东立表考宜,剪刈秽荒,别舂新土充其亏洼,高爽垲疏有逾其旧。中峙王寝,象厥正配②;外敞正门,列以画戟;栏榴翼遮,术道直修。庙左别筑论堂、直斋,以处讲师暨弟子员。经始于秋九月,考成于明年壬寅之秋八月。
侯帅儒师行释奠礼。牲币有饬,神来顾欿。观者叹慕,至于咏蹈。佥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于是教谕江君材,奉币请文,刻诸丽牡之碑。
惟先王之制,自诸子以至公卿、大大、士之子,“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③。是文事武备均出于学也。侯于下车之初,能汲汲建学于用武之日,可谓知斯道矣。歙之士尚当专心一力,惇子明体适用之学,平居之时,则谈俎豆而攻遗经,一遇四郊有警,则操戈上马,以收献畿之功,使议者咸曰: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
侯字仲贤,齐,其名也,某郡人,以行中书據擢为歙县令。招徕怀集,民欢趋之,遂成市落。县麻、铎舍皆新作之,而尤急于农功,其善政盖不一而足。当时相其成者,则丞胡拱辰、主簿王某及江君云。
(有删改)
【注】①徽国文公:指朱熹。②象厥正配:指塑的孔子像和配祀者像。③语出《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道[A]德之化[B]衣被[C]天下[D]虽时[E]当尚武[F]而其乡[G]学可久[H]废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出名,有名声,与蒲松龄《促织》“自名‘蟹壳青’”的“名”意思不同。
B.畚,用畚运送,与《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相同。
C.牲币,牺牲和币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等。后来泛指一般祭品。
D.进退,文中为升降,与《孔雀东南飞》中“进退无颜仪”的“进退”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将紫阳、问政二山比作“翔凤”,与“黟川如龙”的描写相呼应,突显了歙县人杰地灵的特点。
B.过去的县学毁于兵火后,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面对荒芜破败的景象,感慨叹息,唏嘘不已。
C.耗时近一年,于紫阳书院东择址而建的孔子庙,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建成后行祭孔之礼并刻碑以纪。
D.作者引用《周礼》,希望歙县学子能文武兼备,这也呼应前文中“或以气节著,或以道艺名”的培养成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佥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4分)
(2)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4分)
14.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张齐在战后优先重建县学的原因。(5分)
答案: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3分)BDF(道德之化,衣被天下,虽时当尚武,而其乡学可久废乎?)
11.(3分)B(《愚公移山》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12.(3分)B(“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错。)
13.(1)(4分)众人认为张侯施予我们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没有用来永久留下的东西。(得分点:“佥”“嘉惠”“无以”“贻”)
(2)(4分)生在文公的家乡,且无愧于灵秀的山川,或许才能不违背新建县学的本意。(得分点:“忝”“灵”“庶几”“负”)
14.(5分)①文化传承的需要:歙县作为矢熹故里,具有特殊文化地位,重建县学是对儒家道统的延续;②教化育人的责任:文中强调“道德之化,衣被天下”,体现地方官员对教育使命的担当;③振兴地方的需要:战乱后需恢复文教以凝聚民心,文中“民欢趋之,遂成市落”可见其效果:④人才培养的远见:认识到“文事武备”的重要性,欲通过教育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给满分)
【参考译文】
歙县是汉代设立的旧县。最初隶属丹阳郡,自从吴、晋以来,虽然屡次更改所属地成为州郡,但歙县以前的县名并没有废弃。歙县所管辖的地方是东越的腹地,号称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大山河流。黔川如一条向前飞行的龙,气势磅礴不受拘束;紫阳、问政两座山又矗立在县城的东南,气势如同飞翔的凤凰。因此,生长在这里的十人,有的凭借着气节而著名,有的靠着有学问和技能而出名,在歙县时常会出现这样的人,在近代尤其以拥有很多士人而为人称赞,那些士人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举手投足之间都带有名家的风范。这本来就是因为此地的山川美好并且具有灵气,这个长久陶冶养育他们的地方,难道不是建立学校的好地方吗?
最初,学校是在县城集市的东面。壬辰年战乱骤起,歙县沦为战场。官署民宅尽毁,县学亦成废墟。淡淡的水气笼罩在长满野草的校园,榛荆遮盖住了校内的道路,并且狐狸、兔子在晚上有时从里面跑出来冲撞到从这里经过的路人,有识之士因为这种情况坐立不安深深叹息,像这样的情况已经十年了。
直至辛丑年夏天,张侯出任县令,他感慨叹息道:“歙县是徽国文公的故里,他的道德教化世人,像让人穿上衣服,盖上被褥一样急泽天下所有的人,虽然现在崇尚武功,但是这里的县学能长久地废弃吗?”于是请示上级重建县学。适逢旧址已改建紫阳书院,便在书院东侧打下木桩测量新基,铲除杂草,月畚运送新土填平洼地,地势高而干燥空气流通畅快,超过了它以前的规模。学校院中耸立着宽大的寝室,还有孔子和配祀者的塑像;敞开的正门两旁,陈列着画戟作为仪仗装饰。建筑上的栏杆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环绕在周围,校内的道路笔直宽大。庙学的左边单独修建了论堂与直斋,来安置讲师和他的弟子还有在这里工作的人。庙学的修建从秋天九月开始,在第二年壬寅年的八月建成验收。
张侯带领教师举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祭品安排整齐有序,神灵前来光顾享用。围观的人惊叹敬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唱歌舞蹈。众人都认为张齐施予我们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没有用来永久留下的东西。于是县教谕江君材,带着礼物请人写了文章,将文章刻在祭祀时系祭祀所用牲口的石碑上。
先王留下来的制度,上自各位皇子下及公卿、大夫、士人的孩子,“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学习道理道义,春天将他们集合在学校一起学习文化,秋天将他们集合在学校一起练习武艺,来考查他们的学问技艺,升降对他们考评的等级。”这样文事武备都是出自于学校啊。张俟在初到任时,能在崇尚武功的时候致力于建设学校,可以说是深知先王的制度啊。歙县的学生应当专心致志、勤勉地学习儒家的学问,平常在家的时候,就谈论祭祀的礼仪钻研先哲的经典书籍,一遇到郊外发生动乱,就拿起武器跨上战马,来获得杀敌俘获俘虏的战功,使议论的人都说:“生在文公的家乡,且无愧于灵秀的山川,或许才能不违背新建县学的本意。”
张齐宇仲贤,齐是他的名字。是某个郡的人,以行中书椽身份被提拔为歙县的县令。招引、安抚、怀柔、聚集百姓,百姓们欢快地前往依附他,于是就建成了市镇。县里的官署、驿站的房屋都是新建的,并且他致力于发展农业,他的善政不止一件。当时辅助他工作的人,是县丞胡拱辰、主簿王某还有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