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高骈传》《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高骈,字千里,幽州人。幼而朗拔,多与儒者游;喜言理道,累历神策都虞候。会党项羌叛,令率禁兵万人戍长武城。时诸将御羌无功,唯骈伺隙用兵,出无不捷。懿宗深嘉之。
        先是,李琢为安南都护,贪于货贿,虐赋夷獠,人多怨叛;遂结蛮军合势攻安南,陷之。自是累年亟命将帅,未能收复。五年,移骈为安南都护。至则匡合五管之兵,期年之内,招怀溪洞,诛其首恶,一战而蛮卒遁去,收复交州郡邑。
        时草贼王仙芝陷荆襄。天子授骈京口节钺,以招怀之。骈令分兵讨贼,前后累捷,降其首领数十人,贼趋岭南。既而黄巢贼合仙芝残党,众号百万,据广州。宰相卢携与骈素善,以骈前在浙西已立讨贼之效,今方集诸道之师于淮甸,不宜舍贼,以弱士心。郑畋议且宜假贼方镇以纾难。二人争论于朝,以言词不逊,由是两罢之。
        黄巢之党自岭表北趋江淮。骈怨朝议有不附己者,欲贼纵横河洛,令朝廷耸振,则从而诛之。大将毕师铎曰:“妖贼百万,所经镇戍若蹈无人之境。今朝廷所恃者都统,破贼要害之地,唯江淮为首。彼众我寡,若不据津要以击之,俾北渡长淮,何以扼束?中原陷覆必矣!”骈骇然曰:“君言是也。”即令出军。有爱将吕用之者,以左道媚骈,骈颇用其言。用之惧师铎等立功,即夺己权,从容谓骈曰:“公勋业高矣,妖贼未殄,朝廷已有间言。贼若荡平,则威望震主,功居不赏,公安税驾耶?为公良画,莫若观衅,自求多福。”骈深然之,乃止诸将,但握兵保境而已。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材料二:
        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小效著闻,而授之以大任于危乱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国者不一,而高骈其著也。
        使骈无才可试无功可录则虽暗主庸相偶一任之而不坚。而骈在天平,以威名著矣;在岭南,破安南矣;在西川,拒群蛮矣。而唐之分崩灭裂以趋于灰烬者,实骈为之。
        骈之所统,天下之便势也。有三吴之财赋,有淮、徐之劲卒。骈忠贞不足以动人,淡泊不足以明志,闭于闺中,邑邑以死,回视昔之悬军渡海、深入蛮中者,今安在哉?一旦而为天下嗤笑,由是观之,骈之不足任也审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骈无才①可试②无功③可录④则虽暗主⑤庸相⑥偶一任之⑦而不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游,结交,交往,与《鸿门宴》“旧时与臣游”的“游”意思相同。
        B.假,指暂时代理,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不相同。
        C.然,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的“然”用法不相同。
        D.“骈之所统”与《齐桓晋文之事》“未之有也”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骈年少时就颖悟超群,喜欢谈论义理。在党项羌叛乱时,他率兵戍守长武城,能抓住时机用兵,出战必胜,得到懿宗赞赏。
        B.高骈任安南都护时,整合五管之兵,经过近一年努力,招抚溪洞,诛杀首恶,成功收复交州郡邑,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C.大将毕师铎认为应据守津要打击黄巢贼军,否则贼军北渡长淮将使中原沦陷。高骈非常赞同他的建议,于是出兵平定了叛乱。
        D.高骈在掌握天下有利形势,拥有三吴财富和淮、徐劲卒的情况下,最终却落得闭门在家、愁闷而死的下场,为天下人所嗤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骈令分兵讨贼,前后累捷,降其首领数十人,贼趋岭南。
         
        (2)公勋业高矣,妖贼未殄,朝廷已有间言。
         
        14.王夫之认为“骈之不足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②④⑥[解析]原句标点为:使骈无才可试,无功可录,则虽暗主庸相,偶一任之而不坚。
        11. D[解析]“骈之所统”的“之”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未之有也”的“之”是前置宾语。
        12. C[解析]“于是出兵平定了叛乱”错。
        13.(1)高骈命令分散兵力讨伐贼寇,先后多次取得胜利,使他们的几十个首领投降,贼寇逃往岭南。
        【评分标准】4分。累:多次,屡次;捷:胜利,成功;降:使……投降;趋:逃跑,逃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您的功勋和事业已经很高了,妖贼还没有消灭,朝中已经有了挑拨离间的言论。
        【评分标准】4分。勋业:功勋和事业;殄:消灭,灭绝;间:挑拨离间。每点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高骈心胸狭隘。因朝议有人不附和自己,就想让贼军在河洛地区纵横。
        ②高骈缺乏主见,易被佞臣左右。听用吕用之的谗言,制止将领出兵平贼。
        ③高骈缺乏大局意识,只管自求多福,拥兵自保。
        【评分标准】5分。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两条得4分,答出三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高骈,字千里,是幽州人。他幼年时就颖悟超群,经常与儒者交往;喜欢谈论义理之道,历任神策都虞候。恰逢党项羌叛乱,朝廷命令高骈率领一万禁兵驻守长武城。当时各位将领抵御羌人都没有成效,只有高骈等待时机出兵,每次出击没有不胜利的。唐懿宗非常赞赏他。
        在这之前,李琢担任安南都护,贪图财物贿赂,对少数民族残酷虐待并征收繁重的赋税,很多人都心怀怨恨而反叛;于是这些人勾结蛮军联合起来攻打安南,并且攻陷了安南。从那以后多年连续任命将帅,都没能收复安南。威通五年,调派高骈担任安南都护。高骈到任后就整合了岭南五府的兵力,一年之内,招抚了溪洞的少数民族,诛杀叛乱首领,一场战斗之后蛮军就逃走了,收复了交州的城邑。
        当时草寇王仙芝攻陷了荆襄地区。天子授予高骈在京口的节度使职权,来招抚王仙芝叛军。高骈命令分散兵力讨伐贼寇,先后多次取得胜利,使他们的几十个首领投降,贼寇逃往岭南。不久黄巢的贼军会合了王仙芝的残余党羽,号称有百万之众,占据了广州。宰相卢携与高骈一向交好,认为高骈之前在浙西已经立下了讨伐贼寇的功劳,如今正要在淮甸集结各道的军队,不应该放弃对贼寇的征讨,否则会削弱士兵的斗志。郑畋建议应该让贼寇暂时代理方镇的职位来缓解当前的困难。两人在朝廷上争论,因为言辞不恭敬,因此两人都被罢官。
        高骈怨恨朝廷的议论中有不依附自己的人,想让贼寇在河洛地区肆意横行,使朝廷感到震惊,然后再追赶去诛杀他们。大将毕师铎说:“妖贼有百万之众,所经过的防军营垒就像踏入无人之境。如今朝廷所依靠的是都统您,而击破贼寇的重要之地,首推江淮地区。敌众我寡,如果不占据交通要道来攻击他们,让他们向北渡过淮河,又用什么来遏制他们呢?中原一定会沦陷的!”高骈惊恐地说:“你说得对。”于是就要下令出兵。高骈有个爱将叫吕用之,用旁门左道的方法讨好高骈,高骈很听信他的话。吕用之害怕毕师铎等人立功,就会夺取自己的权力,不慌不忙地对高骈说:“您的功勋和事业已经很高了,妖贼还没有消灭,朝廷中已经有了挑拨离间的言论。贼寇如果被平定了,那么您的威望就会震动君主,功劳太大而无法给予赏赐,您又怎能安稳地休息呢?为您做出好的谋划,不如静观敌军的变化,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福气。”高骈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制止各位将领出击,只是掌握着兵力保卫自己的辖区罢了。
        材料二:
        稍有才能者,不过是有普通人的智慧和勇气罢了。凭借小的功绩而闻名,却在国家危乱的时候被授予重大的任务。从古到今因为这样而使国家灭亡的情况不止一例,而高骈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
        假如高骈没有才能可以试用,没有功劳可以记录,那么即使是昏庸的君主和平庸的宰相,偶尔任用他一次也不会坚决长期重用。而高骈在天平军时,凭借威望著称;在岭南时,攻破了安南;在西川时,抵御了众多蛮军。然而唐朝走向分崩离析、趋于灭亡的境地,实际上是高骈造成的。
        高骈所统领的地方,是天下形势便利的地方。拥有三吴地区的财富,拥有淮、徐地区的精锐士兵。高骈的忠贞不足以感动别人,淡泊的品质不足以表明他的志向,闭门在家中,郁闷地死去,回头看看从前那些孤军渡海、深入蛮地的壮举,如今又在哪里呢?一朝之间就被天下人嘲笑,由此看来,才能不足以依靠是很清楚的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王承宗拒命》《李相国论事集》《魏郑公谏录》
        《旧唐书·郭子仪传》(二)《岳阳楼记》《旧唐书·刘禹锡传》
        《旧唐书·玉承家拒命》《旧唐书·高崇文传》
        《旧唐书·王虔休传》《旧唐书·秦叔宝列传》
        《贞观政要》《旧唐书·屈突通传》《旧唐书·白居易传》《与元九书》
        《旧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韩愈传》《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旧唐书·张巡传》
        《旧唐书·李适之传》《大唐新语·识量·李适之》《旧唐书·高适传》(三)
        《旧唐书·杜如晦》《旧唐书·李揆传》
        《旧唐书·元德秀传》《旧唐书·刘弘基传》
        《旧唐书·李自良传》《旧唐书·裴行俭传》
        《旧唐书·张仲武传》《旧唐书·李载义传》
        《旧唐书·李吉甫传》《旧唐书·裴均传》《旧唐书·韦温传》
        《旧唐书·卢钧传》《旧唐书·黑齿常之传》
        《旧唐书·杜正伦传》《旧唐书·张允济传》(二)
        《旧唐书·段秀实传》《旧唐书·高适传》》《唐才子传·高适传》
        《旧唐书·宋璟传》《旧唐书·张守珪传》《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旧唐书·张公谨传》《旧唐书·鲁炅传》
        《旧唐书·李吉甫传》《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旧唐书·李淳风传》
        《旧唐书·杨朝晟传》《旧唐书·严武传》《新唐书·严武传》
        《旧唐书·濮王李泰传》《旧唐书·薛放传》
        《旧唐书·薛季昶传》《旧唐书·温彦博传》
        《旧唐书·王珪传》《旧唐书·傅弈传》
        《旧唐书·郝廷玉传》《旧唐书·卫次公传》
        《旧唐书·窦参传》(二)《旧唐书·王播传》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旧唐书·段志玄传》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