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林逋《与梵才大师帖》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逋
        五、文言文阅读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梵才大师帖
        [宋]林逋
        累日前,辱惠长韵一章,并出示古律诗一集,共百余篇。某累年弃去笔墨,忽忽惟省,心腑间如未知有诗雅之趣。一得上人高句之辱,良用叹服。虽病且慵,读之三四过而不欲已。然殊喜见古调者,岂仆向之所尚,或泥于古耶?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云霞猿鸟之清绝,高木秀草之瑰奇,复居其间作高僧,能用声诗写状其融结之精妙,以内适我真常之性,其为乐可量耶?风霜摇落,园卉加芜,独坐虚斋,颇觉岑寂。然不饮酒茹荤,亦复罕睡,庶时接清谈,啜佳茗,以为慰慕也。
        【注释】①梵才:北宋名僧,天台山高僧。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归隐结庐于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真宗赐号“和靖处士”。③长韵:长诗。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用叹服        此皆实(良:都为“很”之意)
        B.内适我真常之性        中有足乐者(以:都为“因为”之意)
        C.殊喜见古调者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都为“然而”之意)
        D.一上人高句之辱        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都为“得到”之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病且慵,读之三四过而不欲已。
        (3)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
        (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梵才大师帖》中的“帖”是古代一种应用文体,指与朋友、亲人往来沟通的书信。
        B.“辱惠”是谦辞,此处指梵才大师主动赠诗给作者,林逋以谦辞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C.文章表达了对大师诗歌中古风的赞赏,对其能在天台美景中创作的羡慕,对与大师交流清谈的期待。
        D.“不饮酒茹荤,亦复罕睡”中,“饮酒茹荤”代指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罕睡”代指世俗欲望,通过简练的否定句式,突出林逋沉醉于诗文创作的境界。
        (5)从《与梵才大师帖》可知,林逋身处山水之间,与高僧谈诗品茗。有人认为林逋的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是不合时宜的,不可取;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答案:
        5.(1)C
        (2)虽然我身患病痛且慵懒倦怠,但反复品读(这些作品)三四遍仍不愿停止。
        (3)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
        (4)D
        (5)示例一:我认为林逋的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是不合时宜的,不可取。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责任,如工作上的竞争、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如果像林逋一样到山水之间谈诗品茗,就无法承担起这些责任。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如果大家都选择谈诗品茗的生活,以个人的喜好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就无法对社会作出贡献。所以,林逋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是不可取的。
        示例二:我认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陷入焦虑和疲惫之中。林逋的生活方式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需求,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适当放慢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比如在周末或假期,去郊外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这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这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方式也能让人更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避免被物质和功利所奴役。所以,林逋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导语】这篇《与梵才大师帖》展现了宋代隐士林逋清雅脱俗的精神世界。文中通过“病慵读诗”“独坐虚斋”等细节,勾勒出文人“弃笔墨”后的心灵复苏过程。对天台山“千峰万壑”的铺陈,既是对梵才诗作的呼应,也暗含“山水养性”的隐逸哲学。书信体特有的谦辞(“辱惠”)与直抒胸臆(“叹服”)相融,在尺牍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尘俗的精神对话。末段“啜茗清谈”的意象,恰是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典型缩影,其价值取向至今仍引发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思考。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很,实在/形容词,善良,贤良;
        B.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
        C.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转折,然而;
        D.动词,得到/动词,领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虽:虽然;病:身患病痛;慵:慵懒倦怠;过:遍;已:停止。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况且天台山不仅仅在东南地区位居首位(第一),实际上它是天下的一处胜景,(那里)有着众多的山峰沟壑,山水重叠幽深。
        “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意思是“况且天台山不仅仅在东南地区位居第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应在此处断开。“实为天下之胜”,是说“实际上是天下的胜景”,这是对天台山地位的进一步说明,与前面句子意思相对独立,所以在此断开。“千峰万壑”描述天台山的山峰和山谷众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短语,后面“山水重深”是对其进一步的描述,故在“千峰万壑”后断开。即断句为: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饮酒茹荤”指的是世俗的生活方式,而非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罕睡”也并非代指世俗欲望。“不饮酒茹荤,亦复罕睡”是说自己不沾染世俗的生活习惯,且很少睡觉,突出的是林逋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而非沉醉于诗文创作的境界;
        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围绕林逋身处山水之间、与高僧谈诗品茗的生活方式,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判断是“不合时宜、不可取”,还是“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需表明自己的观点,且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进行分析。既可以从社会现实、个人责任等角度论述其不合时宜;也能从现代生活痛点、精神追求等方面阐述其作为生活智慧的意义。不能仅局限于文本分析,要联系自身经历或身边现象,如工作压力、休闲方式、精神需求等,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真实感。
        认为林逋的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不合时宜,不可取。
        根据文中林逋“累年弃去笔墨”“独坐虚斋,颇觉岑寂”可知,选择远离世俗,与高僧谈诗品茗,沉浸于自我精神世界。在当今社会,从现实责任角度看,根据“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可知,所描绘的隐居山水之境,与现实中人们面临的工作竞争压力、家庭经济责任相悖。如现代职场人需在激烈竞争中完成工作任务,以保障生活经济来源;父母要承担养育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若效仿林逋,将精力投入山水谈诗,会导致无法履行这些社会责任。从社会发展角度,现代社会的进步依赖每个人在不同岗位上的积极贡献,若大家都追求这种纯粹个人喜好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难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这种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不可取。
        认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
        根据林逋在文中描述的“不饮酒茹荤,亦复罕睡,庶时接清谈,啜佳茗”的生活方式,可知,体现出他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处于“996”甚至更紧张的工作状态,面临各种压力,极易陷入焦虑、疲惫。根据林逋“虽病且慵,读之三四过而不欲已”可知,对诗歌的痴迷与沉浸,启示我们要关注内心精神需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在忙碌之余,如利用周末或假期,去郊外感受“云霞猿鸟之清绝,高木秀草之瑰奇” 般的自然之美,或静下心来阅读书籍、品味艺术,放慢生活节奏,缓解压力。这种方式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平和心态,更好地思考人生方向,避免被物质欲望和功利心所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林逋的生活方式是值得借鉴的生活智慧。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几天前,承蒙您惠赠一首长诗,并且还出示了古律诗的诗集一部,总共有一百多篇。我多年来放下了写诗作文之事,匆匆之间只是反省思索,内心深处好像都不知道还有诗歌这种高雅的情趣了。一旦承蒙您赠我如此高超美妙的诗句,实在让人赞叹佩服。虽然我身体有病而且慵懒倦怠,但还是把您的诗读了三四遍都不想停下来。然而我特别高兴能看到您这样有古雅格调的诗作,难道是我过去所崇尚的,或许是拘泥于古风吗?再说天台山不只是在东南地区居首位,实在是天下的胜景之地,那里千峰万壑,山水重叠幽深,云霞、猿猴、飞鸟的清幽绝美,高大的树木、秀丽的青草的瑰丽奇特,而您又居住在这中间做一位高僧,还能用诗歌来描绘出这山水聚合的精妙之处,用(这样的方式)来让我纯真永恒的本性感到安适,那种快乐哪里能衡量得尽呢?秋风寒霜使草木凋零,园中的花卉更加荒芜,我独自坐在空寂的书斋里,很觉得冷清寂寞。然而我既不饮酒也不吃荤腥,也很少睡觉,希望能时常与您交谈,喝着好茶,以此来慰藉我的倾慕之情。
         



        相关文言文练习
        薛福成《书过善人事》《聊斋志异·义犬》
        童蒙吉《刘公平倭冢记》《妇人夫饰》
        张惠言《济南知府庄君传》《明史·原杰传》
        《金史·刘筈传》《元史·归旸传》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欧阳修集·师鲁》《新唐书·刘文静传》
        《旧唐书·王义方传》《宋史·包拯传》(二)
        《新唐书·元结传》《宋史·蒋堂传》
        《小人无朋》《新唐书·独孤及传》
        王夫之《桑维翰论》《北史·陆俟传》
        《明史·徐恪传》《新唐书·窦轨传》
        《新唐书·崔衍传》《宋史·蔡京传》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