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
(三) 阅读Ⅲ(共5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齐王问曰: “大臣窃权重以作威福,何自知之 ”轸曰: “此非微臣之所知也。虽然,臣乃者过淄水,水上有两丛祠,水东之祠,人持酒脯飨之者,终日不绝:水西之祠,终日未尝见一人飨之以酒肬者。问其故,其一神能为祸福,其一神不能为福,亦不能为祸。今夫大臣者,神丛也;大臣之门,神祠也;持酒脯者,趋势利者也。王欲知权重之所在,亦惟观酒脯之所在而已矣。”王曰:“善。”明日朝群臣,问曰:“淄水上有两祠,有诸 ”对曰:“有之。” “其一微福者如市,其一无一人微福者,有诸 ”对曰: “有之。” “此何以故 ”对曰: “由其能降灾降祥与不能降灾降祥故也。”“今公门可罗雀,而诸大夫门车毂常击,其无乃似之乎 ”群臣咸畏而莫敢对。君子曰:陈轸之取訾也善矣,而齐王之诘群臣也则过矣。夫亦自强而已耳。己不自强,而惟患政不自已出,授人以大阿,而欲其无割,得乎
(节选自程敏政《皇明文衡》)
文本二:
陈轸之卅,不及苏秦、张仪,然轸常从容于战国之际,而仪、秦汲汲不能补其所不及。秦以客死,仪追于魏,其周流诸国不得少休,用智巧而为力劳,何也
益游说不可取必于一端,而仪、秦之术,一定故也。何者 苏秦必于纵,张仪必于横。夫一宣之人不同心,一日之心不同事。以叛散相倾之六国而使之一心以为以虽孺子知其不可以久此苏秦之所穷。且天下尝见为纵之利矣,一日而散为横,虽足以解约,然合散未可必,此张仪之敝也。
纵者不敢横,虽见横之利而不敢陈也,而游说以非之,是附其所不亲。横者不敢纵,虽见纵之利亦不敢陈,而强词以乱之,是谗其所不怨。附其所不亲,是交胡越之道也;谗其所不怨,是间兄弟之道也。然其亲与间之际劳矣。中道不幸,而谋失者必败。故仪、秦之身颠沛而濒于祸者数矣,秦以此死,而仪仅以免。
故纵横危道也,常负天下之责。纵而散者,苏秦负其责;横而合者,张仪任其咎。然天下之势故不一,要之合散,必不可以一定。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
陈轸之智不逮二子,而不主纵横之任,乘势何变而行其说,故其为说不劳,而其身处安。故轸者,说士之巨罕者也。
(节选自张来《陈轸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筛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以叛散A相倾之B六国C而使之D一心E以为纵F虽孺子知G其不可以久H此苏泰之所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飨,祭祀,祭献,与《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一句中的“飨”意思不相同。
B. “淄水上有两祠,有诸”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意思不同。
C.从容,斡旋,周旋,与《屈原列传》“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同。
D.咎,过失,罪过,与成语“既往不咎”“引咎辞职”中的“咎”意思全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淄水边的两座丛祠,一座来祈福的人络绎不绝,一座无人问津,陈轸以此现象作比,指出如何判断朝中大臣的权力。
B.齐王担心大臣因手握重权而作威作福,于是根据陈轸的说法,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质问大臣,大臣们都害怕得不敢回应。
C.战国时期,六国都看到合纵之利,但很快却纵散约败而转投连横阵营,这是苏秦和张仪四处游说、欺骗各国的结果。
D.合纵一方与连横一方都强行用游说的方式进行拉拢或离间,这样做极其费力,中途一旦谋划有误,就必然会导致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公门可罗雀,而诸大尖门车段常击,其无乃似之乎
(2)央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
14、陈轸是“说士之巨惑”,体现在哪两方面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10.C F H
11.D
12.C
13.(1)如今朝堂门口十分冷落,而诸位大夫的府门前却车水马龙,这恐怕跟神庙的情况相似吧?[4分。大意2分,“罗雀”“无乃”各1分。]
(2)(张仪)操控着不可确定的局势,还要亲自承担责任,所以说:纵横之术,是危险的策略。[4分。大意2分,“操”“当”各1分。]
14.①善于设譬,通过故事,晓之以理;②不执于一端,能够根据形势变化推行自己的主张。 [一点2分,两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