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公堤》阅读练习及答案

        续资治通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公堤
        ①苏轼知杭州,杭频海,水泉咸苦。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白居易复浚西湖,放水入运河,自河入田,溉田且千顷。自唐及钱氏,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运河失湖水之利而取给于江,潮水游河,泛溢阛阓,三年一浚,为居民大患,六井亦几废。
        ②轼间至湖上,周视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又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种菱,收其利以备修湖可也。”乃取救荒之法,得钱数万贯、粮数万石,复请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曰“苏公堤”。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一》
        【注】葑:葑田,在沼泽上以木作架,上铺泥土,作为种植水生植物的农田。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轼至湖上
         不寸草
        2.下列对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B.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C.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D. 岁辄开治至宋//废而不理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
        3.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有哪些,请写出三点。

        4.“苏公堤”因苏轼而名载千古,请再举出一个名人名景相得益彰的例子并简析。
         
        答案:
        【答案】
        偶尔
        留下
        A
        去除葑田,引水灌溉农田;用淤泥堆积成长堤便利交通;苏公堤成一美景。
        例:王勃和藤王阁;范仲淹和岳阳楼;黄鹤楼和崔颢;白居易和白堤;柳宗元和柳公祠;林则徐和坎儿井;陆游和沈园等。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轼间至湖上”意思是苏轼偶尔来到湖上,“间”是“偶尔”的意思。
        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不遗寸草”意思是不留下一寸杂草,“遗”是“留下”的意思。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所给句子说的是治理西湖的情况。“宋”指的是宋朝,表示的是时间,据此可知“至宋”前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湖中葑积为田”的意思是(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而“湖中葑积//为田而水无几矣”的意思为(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水几乎没有了,与上下文不衔接,且语句不通顺,据此可排除C项。答案为A项。
        本题要求写出苏轼带领百姓治理西湖的好处,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今欲去葑田”可概括出去除葑田,引水灌溉农田;由“若取葑田积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可概括出用淤泥堆积成长堤便利交通;由“堤成,南北径十三里,植芙蓉、杨柳于其上,望之如画图”可概括出苏公堤成为了一道美景。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只要能够举出一个因名人而出名的景点的例子就可以了。注意解答时要写出名人及景点,并简要分析该景点是如何因名人而出名的。可写的名人与名景很多,如王勃和藤王阁,范仲淹和岳阳楼,欧阳修和醉翁亭,黄鹤楼和崔颢等等。
        译文:
        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杭州临近大海,当地的水又咸又苦。唐朝时杭州刺史李泌开始引西湖水挖了六口井,白居易(任职后)又疏浚了西湖,放西湖水注入运河,从运河中引水入田,灌溉面积达千顷。从唐朝(延续到)五代时钱氏吴越政权,每年都要开河治理,到宋朝时荒废而无人治理,(当地人)在西湖中葑田农作,而水几乎没有了。运河失掉了从西湖取水的便利只好从钱塘江中取水,钱塘潮水倒入运河,河水泛滥流入城市,只得三年一次疏浚,成了百姓的灾难,六口井水也几乎废弃不能用了。
        苏轼偶然来到湖上,环视观察很久,说:“如今要除去这些葑田,将把湖中的(淤泥)放到哪里呢?西湖南北长达三十里,环绕西湖一周来往,一天时间不够,如果能取来葑田的淤泥堆积成一条长堤连通南北,那么葑田的淤泥除去了且行人也便利了。另外,吴地的百姓习惯种菱,春天时就能收割干净,不留下一寸杂草。假如除去了葑田,招募人来种菱,卖菱的钱可以用作修湖的经费。”于是他采取了救荒的方式,筹到了数万贯钱、数万石粮,然后再向朝廷请示,得到一百名僧人的度牒(注: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度牒可充军政费用。)用来募集服役的人。堤建成了,南北长十三里,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树等,远望如同一幅山水画,杭州人给它取名叫“苏公堤”。
         



        相关文言文练习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章惇专权擅命,监察御史常安民力折其奸》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车驾发京师》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
        《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辛丑,薛向奏蕃部嵬名山有归附意》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续资治通鉴·宋纪九》
        《太宗淳化元年二月,登州饥,诏赈之》《续资治通鉴·宋纪》(二)
        《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续资治通鉴·初,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
        《续资治通鉴·狄青既戮陈曙》《续资治通鉴·宋纪》
        《续资治通鉴·太宗淳化五年八月》《文天祥屯潮阳》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