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癸未,吕公著入见,太皇太后遣中使赐食。公著上奏十事:一曰畏天,二曰爱民,三曰修身,四曰讲学,五曰任贤,六曰纳谏,七曰薄敛,八曰省刑,九曰去奢,十曰无逸。又上奏言:“先帝新定宫制,设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员数甚备。宜选骨鲠敢言之士,遍置左右,使职谏争。又,御史之官,号为天子耳目,而比年以来,专举六察故事。伏乞尽罢察案,止置言事御史四人或六人,仍诏谏官、御史并须直言无讳,规主上之过失,举时政之纰缪,指群臣之奸党,陈下民之疾苦。”
吕公著既上十事,太皇太后遣中使谕公著曰:“览卿所奏,深有开益。当此拯民疾苦,更张何者为先?”庚寅,公著复上奏曰:“自王安石秉政。变易旧法,群臣有论其非便者,指以为沮坏法度,必加废斥。是以青苗、免役之法行而取民之财尽。保甲、保马之法行而用民之力竭,市易、茶盐之法行而夺民之利悉,若此之类甚众。更张须有术,不在仓卒。且如青苗之法但罢逐年比校则官司既不邀功百姓自免抑勒之患。免役之法,当少取宽剩之数,度其差雇所宜,无令下户虚有输纳。保甲之法,止令就冬月农隙教习,仍委本路监司提案,既不至妨农害民,则众庶稍得安业。至于保马之法,先朝已知有司奉行之缪;市易之法,先帝尤觉其有害而无利;及福建、江南等路配卖茶盐过多,彼方之民殆不聊生,恐当一切罢去,而南方盐法,三路保甲,尤宜先革者也。陛下必欲更修庶政,使不惊物听而实利及民,莫若任人为急。”又上奏曰:“孙觉方正有学识,可以充谏议大夫。范纯仁刚劲有风力,可以充谏议大夫或户部右曹侍郎。李常清直有守,可备御史中丞。刘挚资性端厚,可充侍御史。苏轼、王岩叟并有才气,可充谏官或言事御史。”
太皇太后封公著割子付司马光:“详所陈更张利害,直书以闻。”光奏:“公著所陈,与臣言正相符合;唯保甲一事,既知其为害于民,无益于国家,当一切废罢,更安用教习。”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十八》)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如A青苗之法B但罢逐C年比校D则官司既E不邀功F百姓自免G抑勒之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指连续,与《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百乘”的“比”意思相同。
B.伏乞,用在句首,表示向尊者恳求的敬辞,与《陈情表》“伏惟”用法相同。
C.庶,指百姓、民众,与《谏逐客书》中“王者不却众庶”的“庶”意思相同。
D.“而”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公著应召入宫,向太皇太后进呈十项治国纲领,获太皇太后的肯定并被追问改革优先事项。
B.吕公著逐条批驳青苗、保甲等法,主张通过调整税率、调整保甲训练时间等方法来缓解民困。
C.吕公著举荐了六位重臣,并依据各人不同的特质分别授予要职,照应其提出的“任贤”主张。
D.司马光基本认同了吕公著提出的改革策略,认为保甲法有损民生又无益国政,应该予以改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臣有论其非便者,指以为沮坏法度,必加废斥。
(2)详所陈更张利害,直书以闻。
1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吕公著推荐的人才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回答。(5分)
答案:
10: BDF
“但”是“只”的意思,另起一个意思,中间需要断开。“则”是“那么”的意思,作连词,中间需断开。F处,“邀功”是前半句的宾语,“百姓”是后半句的主语,中间需要断开。
11:【A】“比至陈”,“比”,等到,意思不同。
D“而”表递进。吾尝跂而望矣的“而”,表修饰。
12:【D】 “应该予以改良”错。
13:(1)有指出新法不便利百姓的臣子,就被指责为阻挠破坏法度,必定遭到罢免贬斥。(“群臣有论其非便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该调整语序,1分;“沮”,阻挠,1分;“废斥”,罢黜贬斥,1分。句意通顺1分。)
(2)详细研究他提出的改革利弊,直接写出你的意见上报。(陈,提出,1分;更张,改革,1分;闻,使……知道,上报,1分;大意1分)
14:共同点:品德高尚,操守正直;才能卓越,学识出众;刚正敢言,谏诤果敢。(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参考译文:
癸未日,吕公著进宫拜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派宦官赏赐他食物。吕公著向朝廷提交了十项建议:第一是敬畏上天,第二是爱护百姓,第三是修养自身德行,第四是钻研学问,第五是任用贤才,第六是接受劝谏,第七是减轻赋税,第八是减少刑罚,第九是去除奢侈之风,第十是不要贪图安逸。(吕公著)再次上奏说:“先帝(宋神宗)新制定的宫廷官制中,设置了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这些官职,职位名额配备得很齐全。现在应当选拔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广泛安排在陛下身边,让他们专职进行劝谏谏诤(指出过失)。再者,御史这类官员,号称是天子的耳目(监察机构),但近年来却专门沿用唐代‘监察六部事务’的旧例(六察:唐代御史台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我恳请完全废除这些监察案件的具体职责(察案:宋代御史台分察六部的职能),只设置四到六名专门议论政事的御史。同时应下诏要求谏官和御史必须直言不讳,做到:规劝君主的过失,检举时政的错误,揭露群臣中的奸恶团伙,陈述底层百姓的困苦。”
吕公著呈上这十项建议后,太皇太后派宦官传话给他说:“看了爱卿的奏章,很有启发和益处。现在要拯救百姓疾苦,改革新政该从哪些事开始?”(同年)庚寅日,吕公著再次上奏说:“自从王安石执政,变更传统法令,有指出新法不便利百姓的臣子,就被指责为阻挠破坏法度,必定遭到罢免贬斥。因此青苗法、免役法推行后,百姓的财物被搜刮殆尽;保甲法、保马法推行后,民力被消耗一空;市易法、茶盐法推行后,百姓的利益全被剥夺。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改革需要讲究方法,不能仓促行事。比如青苗法,只要取消每年考核比较,官府就不会为了政绩强逼百姓借贷,百姓自然免去被强迫摊派的祸患。免役法应当减少多收的宽剩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差役还是雇人服役,不要让贫困人家白交钱。保甲法只需在冬季农闲时训练,再委托地方监司监督,这样既不妨碍农事也不扰民,百姓就能安心务农。至于保马法,先帝(宋神宗)已经知道官员执行有误;市易法,先帝也发现它有害无利;福建、江南等地强制配售茶盐过多,当地百姓几乎无法生存,这些恐怕都应该全部废除。而南方盐法、三路保甲法尤其应该优先废除。陛下若要改革政务,使百姓不受惊扰又能得到实际好处,最重要的是选任贤能。”
吕公著接着上奏说:“孙觉为人正直又有学问,可以担任谏议大夫。范纯仁刚强果敢有魄力,可以担任谏议大夫或户部右曹侍郎。李常清廉正直有操守,适合担任御史中丞。刘挚秉性端正宽厚,可以担任侍御史。苏轼、王岩叟都很有才干,适合担任谏官或言事御史。”
太皇太后将吕公著的奏章密封转给司马光,批示道:“详细研究他提出的改革利弊,直接写出你的意见上报。”司马光上奏回复:“吕公著提出的建议,与臣的观点完全一致。只有保甲法这件事,既然知道它祸害百姓又无益国家,应当全部废除,何必还要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