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苏轼传》《滹南诗话》《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若虚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苏词非不及于情,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才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
        陈后山谓东坡以诗为词,大是妄论,而世皆信之。独茆荆产辨其不然,谓公词为古今第一。今翰林赵公亦云,此与人意暗同。盖诗词只是一理,不容异观。
        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材料三:
        若夫轼者,恶足以颉颃二子(贾谊、陆贽)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夺其性者久矣。宠禄也,祸福也,利胜其命者深矣。志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而矜其慧。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以荧天下而售其能。习于其父仪、秦、鞅、斯之邪说,遂欲以揽天下而生事于平康之世。文饰以经术,而自曰吾谊矣;诡测夫利害,而自曰吾贽矣;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昙矣。若此者,谊之所不屑,抑贽之所不屑也。绛、灌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彼高人逸才A正当如B其溢C为小词而闲及于D脂粉之间E所谓滑稽F玩戏G聊H复尔尔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擢”,与《陈情表》“过蒙拔擢”的“擢”都有提拔、选拔之意,在古代表示官职升迁。
        C. 顾,难道,与《促织》中“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中的“顾”意义不同。
        D. “文饰”,与成语“文过饰非”意思相近,文中指苏轼用经术来粉饰自己的行为和言论。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年少时听闻《庆历圣德诗》,便向老师询问诗中所提及的诸多贤才,表现出对当世贤哲的敬仰以及想要与其比肩的志向。
        B. 苏轼在器量、见识、议论、文章、政事等方面皆有卓越表现,宋仁宗、宋神宗都表现出对他的赏识,然而他最终未得到重用。
        C. 晁无咎认为苏轼的词在情感方面有所欠缺,陈后山认为苏轼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王若虚对这两种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D. 王夫之觉得苏轼虽然德行有亏,但却有一定才能,即便将年幼的君主和危急的国家托付给他,他也能凭借出色的才能妥善应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志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而矜其慧。
         
        14. 请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在论述苏轼时侧重点有何不同。(5分)
         
         
        答案:
        10.(3分)BEG(“彼高人逸才正当如是”表达对苏轼这类高人逸才的看法,“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描述苏轼写小词的情况,“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进一步解释其写词目的。)
        11.(3分)D(“文饰以经术”是苏轼用经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文过饰非”意思不同。)
        12.(3分)D(选项中王夫之对苏轼评价极低,认为若将幼主危邦托付给苏轼,难以预料其结局,并非觉得他能凭借才能妥善应对。)
        13(1)(4分)虽然这样,假使苏轼因为这个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  (“虽然”,虽然这样;  “易”,改变;  “尚……哉”,还能……吗。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
        (2)(4分)他的志向被雕琢词章的小技艺所役使,用来惊动天下并夸耀自己的聪慧。(“于”表被动;“耸”,惊动;  “矜”,夸耀。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
        14.(5分)材料一侧重讲述苏轼的卓越才能,同时探讨苏轼未被重用与其命运、性格的关联。
        材料二主要对苏轼词的创作特点进行评价。
        材料三聚焦对苏轼为人和学问的批判。(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还是个童子的时候,有个读书人把石介的《庆历圣德诗》传到蜀中,苏轼一一列举诗中所说的韩琦、富弼、杜衍、范仲淹等诸位贤人,向他的老师询问。老师感到奇怪就告诉他,苏轼说:  “我只是想要认识这些人罢了。”那时他大概已经有了和当代的贤哲们相抗衡的志向。刚成年时,苏轼和父亲、弟弟来到京城,一天之内就声名显赫,震动四方。不久就考中进士,被选拔参加制科考试,入朝掌管书命,出京担任地方州官。苏轼的器量见识宏大雄伟,议论卓越不凡,文章雄伟隽永,政事精明能干,这四个方面都能凭借他特立独行的志向作为主导,并且用豪迈的气概来辅助。所以他心意所向往的,言语足以表达他的谋略,行动足以实现他的作为。至于祸患到来的时候,他的气节操守足以坚定他的操守,这些都是他的志向和气概所造就的。仁宗起初读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  “我今天为子孙得到了两个宰相。”神宗尤其喜爱苏轼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这两位君主都有能了解苏轼的地方,而苏轼最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欧阳修先赏识他,苏轼的名声于是和欧阳修相齐,这难道不是苏轼的长处不可掩盖,是天下最公正的事情吗?能不能当宰相是有命运决定的,唉!苏轼没有当上宰相,又难道不是幸运的吗?有人说:  “苏轼如果稍微收敛自己的锋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应当能免去灾祸。”虽然这样,假使苏轼因为这个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
        材料二:
        苏轼的词并非不涉及情感,晁补之说:  “苏东坡的词在情感方面有所欠缺,大概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那种情感的境遇罢了。”陈师道说“宋玉没有见识过巫山神女却能写赋来描述她”,难道一定要经历过才能知道吗,这简直是认为苏东坡在情感方面有所不足。唉,像苏东坡这样有风度韵致的人,却被说在情感方面有所不及,怎么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可以呢?那些有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人,本来就应当像他这样。他写词偶尔涉及到男女之情,这就是所谓的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来消遣娱乐,姑且这样罢了。像田中行、柳永(字耆卿)这类人,难道是苏东坡高雅的志趣所在吗?
        陈师道说苏轼把写诗的方法用来写词,这实在是没有根据的言论,然而世人都相信这种说法。只有茆荆产认为不是这样,他认为苏东坡的词是古今第一。如今翰林学士赵公也这么说,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大概诗词的创作道理是一样的,不应该区别看待。
        苏东坡有雄健的文笔和非凡的才华,填词只是他的一种游戏之作,哪里会和世俗之人去争高下呢?大概是因为他天资出众,文辞气势豪迈奔放,所以一下笔就都超凡脱俗了。
        材料三:
        至于像苏轼这样的人,哪里有资格和贾谊、陆贽相提并论呢!沉迷于酒肉享受,耽溺于游乐,世俗的欲念侵蚀他的本性已经很久了。贪图恩宠利禄,计较个人祸福,私利战胜他的天命也已经很深了。他的志向被雕琢词章的小技艺所役使,用来惊动天下并夸耀自己的聪慧。他的学问没有超出揣摩人心、迎合世俗的方法,用来迷惑天下并兜售自己的才能。他习惯于他父亲苏洵那种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之类的邪说,于是就想凭此来操控天下,在太平盛世无事生非。他用儒家经典来粉饰自己的言行,还自认为自己像贾谊一样有大义;他狡诈地揣测利害关系,还自认为自己像陆贽一样有谋略;他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听任他的门徒们推崇拥戴,还说自己如同孟子一样。不久又去追求异端学说,竟然说自己如同老子一样,如同释迦牟尼一样。像苏轼这样的人,是贾谊所不屑与之同列的,也是陆贽所不屑与之同列的。周勃、灌婴指责贾谊说:  “(他)擅自揽权,使朝纲混乱。”这话对于贾谊来说是诬陷,对于苏轼来说却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把年幼的君主和危急的国家交托给他,哪里能够知道他最终会做出什么事来呢!竟然有人想要推崇他,把他排列在贾谊和陆贽之间,这就如同宋玉所说的“相马的人只是挑选肥壮的马”  (只看表面而不看实质)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圣琵琶传闻》欧阳修《偃虹堤记》
        李翱《截冠雄鸡志》王若虚《焚驴志》
        《明史·韩文传》苏辙《乞者赵生传》
        王安石《送胡叔才序》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
        刘禹锡《说骥》欧阳修《简肃薛公墓志铭》
        《寓山注》序方孝孺《詹鼎传》
        《宋史·沈括传》《晋书·王浚传》
        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刘开《知己说》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汉书·伍被传》
        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宋史·王审琦传》
        《旧唐书·于休烈传》《后汉书·朱祐传》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宋史·刘敞传》
        司马光《独乐园记》《汉书·萧望之传》
        《梁书·王筠传》王若虚《门山县吏晓堂记》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