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某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千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常恨想其人、咏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为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某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君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某因不敢辞,勉为贺叙,然其甚惭。
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啮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益《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无得有是!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①间,亦殊不能知之。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某年,京兆杜某为其序。
(杜牧《樊川文集·李贺集序》)
材料二:
旧看长吉诗,固喜其才,亦厌其涩;落笔细读,方知作者用心。料他人观不到此也,是千年长吉犹无知己也。以杜牧之郑重为序,直取二三歌诗而止,始知牧亦未尝读也,即读亦未知也。微一二歌诗,将无道长吉者矣!谓其理不及《骚》,未也,亦未必知《骚》也;《骚》之荒忽则过之矣,更欲仆《骚》,亦非也。千年长吉,予甫知之耳!诗之难读如此,而作者尝呕心,何也?又曰:樊川反复称道形容非不极至独惜理不及《骚》不知贺所长正在理外。如惠施“坚白”②,特以不近人情,而听者感焉,是为辩。若眼前语、众人意,则不待长吉能之,此长吉所以自成一家欤!
(刘辰翁《评李长吉诗》)
【注】①畦迳:田间小路。比喻常规旧矩。②坚白:即“离坚白”,是惠子的著名论题,讨论石头的“坚”与“白”两种属性是分离的,引发诸多逻辑论辩。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樊川A反复称道B形容C非不极至D独惜E理不及《骚》F不知贺所长G正在理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在文稿中代指本人名字,与《答司马谏议书》“某启”的“某”用法相同。
B.相与,共同、一道,与《饮酒(其五)》“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
C.厚,与⋯⋯交情深厚,形容词活用,与《离骚》“固前圣之所厚”的“厚”用法不相同。
D.乃,只是,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子明在信中提及,李贺在临终前将平生所著诗歌送给他,他在东奔西走中不慎将其丢失后又重新搜集整理。
B.沈子明请求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杜牧两次拒绝,认为李贺的才华绝代,超越前人;若为序,必不称沈公之意。
C.杜牧运用铺陈、夸张、对比的手法,极力称赞李贺诗文之风格多变、奇诡幽奥以至于难以用言语形容描摹。
D.刘辰翁以前厌烦李贺诗的晦涩,多年后细读才知其诗呕心沥血而成,自成一家;但许多人不能真正了解李贺的用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某因不敢辞,勉为贺叙,然其甚惭。(4分)
(2)以杜牧之郑重为序,直取二三歌诗而止,始知牧亦未尝读也,即读亦未知也。(4分)
14.杜牧与刘辰翁对李贺诗的评价有何不同?(5分)
答案:
10.BDF原文标点:樊川反复称道,形容非不极至,独惜理不及《骚》,不知贺所长正在理外。
11.C两个“厚”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12.A“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可知并未丢失。
13.(1)沈公说:“你一定要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怠慢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辞,勉力为李贺诗作序,但我感到十分惭愧。(固,坚持;慢,怠慢;叙,通“序”。各1分,句意1分)
(2)(我)从杜牧严肃认真作序,(却)只选取了两三首诗就罢了(这件事上),才知晓杜牧也不曾读过,即使读了也不了解。(直,只,仅仅;始,才,方才;即,即使。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杜认为贺诗是《离骚》的苗裔,说理虽有所不及但辞采或许可以超越。(2分)《离骚》中蕴含君臣治乱之理,李贺的诗歌则无从知晓。(1分)②刘认为杜牧没有真正理解《离骚》,认为贺诗在说理方面比不上《离骚》是不对的,贺诗所长正在理外,不取眼前语、众人意,自成一家。(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和五年十月中的一天,半夜的时候,屋外有人大声呼喊着投递书信,我(杜牧)说:“一定有特殊情况。”急忙拿灯火来,等到打开信封,果然装有集贤殿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的故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交情非常深厚,从早到晚起居饮食都在一处。李贺临死的时候,曾把他生平所写的诗歌交付给我,分为四编,总共一千首。多年来到处奔波,的确以为已经丢失了。今晚酒醒,不能再入睡,就查看整理箱里的书帙,忽然发现李贺先前交给我的那些诗。追思往事,凡是和李贺一块儿谈过的话和一起游玩的事情,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物、一早一晚,饮一回酒吃一次饭,都清清楚楚逐件忆起没有一件忘掉的,此时不觉流下了眼泪。李贺又没有家室子弟可以让我周济存问。常常在遗憾中怀想他的为人、咏叹他的诗歌而已!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写一篇《李贺集》序,讲清它的全部由来,也能够稍稍解我的心念。”我当晚没能用书信表明我不能写序的原因。第二天到沈公那里去辞谢,并说:“世人都认为李贺的才华绝代、超越前人。”于是就推辞了。过了几天,我进而想到沈公,认为:“沈公对于诗的领略可说是已到深妙奇博的地步,并且又彻底了解李贺作品的得失短长,现在如果我真的为李贺作序而不辞让,那么写得一定不能称沈公的心意,又怎么办?”就又到沈公那里辞谢,极力解说不敢为李贺诗集作序的原因。沈公说:“你一定要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怠慢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辞,勉力为李贺集作序,但我的心里是十分惭愧的。
宗室后辈李贺,字长吉,元和中礼部侍郎韩愈也十分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绵,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姿态;流水迢迢,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情感;春意盎然,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融和;秋色明洁,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品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刚勇;陶制的葬具、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古雅。鲜花美女,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颜色;荒凉的国家废弃的偏殿,枯木丘坟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怨恨悲愁;巨鲸鳌跃、牛头鬼卒、人身蛇首不足以比况他诗歌的神幻荒诞。大概是《离骚》的苗裔,理虽有所不及而辞采或许可以超越。《离骚》中蕴含感怨刺怼,说到君臣治乱,时时得以激发人的精神。只是李贺所作,就没有这样的内容吗?李贺寻求探取情状,远离当前的文字俗套,也是现在人尤其不能知晓的。
李贺活到二十七岁就死了!世人都说:“假使李贺还没有死,诗歌中稍稍加点说理,用奴仆来称《离骚》,也是可以的。”
李贺死后十余年,京兆杜牧为他的诗作序。
材料二:
以前我读李贺的诗,固然喜欢他的才华,但也厌烦他的诗风显得晦涩难懂。后来仔细品读,才知道作者的用心之处,料想其他人恐怕看不到这一点,这也是千百年来李长吉还没有知己的原因。(我)从杜牧严肃认真作序,(却)只选取了两三首诗就罢了(这件事上),才知晓杜牧也不曾读过,即使读了也不了解。只一两首诗歌,恐怕无法体现李贺诗的特征。有人说贺诗在说理方面比不上《离骚》,这是不对的,恐怕也未必真正了解《离骚》;对于《离骚》的虚妄荒诞之处贺诗则超过了,进一步想让《离骚》名列贺诗之下,这也是不正确的。千百年来,李长吉的诗,我才刚刚理解罢了!诗歌难以诵读到这个地步,而作者却曾经呕心沥血地创作,这是为什么呢?又说:杜牧反复称赞李长吉的诗歌,描摹形容并非没有达到极点,唯独叹惜李长吉的说理比不上《离骚》,却不知道李贺所擅长的正在说理之外的东西。就像惠施讲的“坚白”论,只是不近人情,但听者却对此感到迷惑,这就是辩才的魅力。如果是平常的话、众人的意见,那就不需要李长吉这样的才华来表达了。这就是李贺能够自成一家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