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乃知上不尽利则民有以为生苟有以为生亦何苦而为盗?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今中民以下,举皆阙食,冒法而为盗则死,畏法而不盗则饥;饥寒之与弃市,均是死亡,而赊死之与忍饥,祸有迟速。相率为盗,正理之常。虽日杀百人,势必不止。苟非陛下至明至圣,至仁至慈,较得丧之孰多,权祸福之孰重,特于财利少有所捐,衣食之门一开、骨髓之恩皆遍。然后信赏必罚,以威克恩,不以侥幸废刑,不以灾伤挠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
臣所领密州,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直至十月十三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窃闻河北、京东,例皆如此。今来二麦元不曾种,即无根苗可检,官吏守法,无缘直放。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户必至逃移。寻常逃移,犹有逐熟去处,今数千里无麦,去将安往?但恐良民举为盗矣。
(节选自北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材料二:
窃尝论天下之忧莫深于外侮,而患或起于内讧。何谓外侮,戎狄是也。何谓内讧,贼盗是也。内讧不作,国家无间,外侮虽甚,犹可为也。外侮之来,内讧复起,虽有智者,不能为谋。故为国之深谋,在于常虞戎狄之患,除治盗贼,使不至于内讧而已。国无内患,专意于敌,外侮虽至,则吾有以待之。今夫戎狄之忧,天下之通忧也,是故并虑以思,合谋而动,除戎器,戒不虞,警军刑,固罗落,敌虽强大,夫何为哉。盗贼之兴生于微细,偷不已而至于暴,小不制而至于大,浸浸不绝,将成痈疽。
(节选自南宋·薛季宣《上张魏公书》)
材料三:
捕盗之法,非严刑峻法不足以止奸,然徒法不能以自行。必官民一心,而后法可行也。夫民之于官,畏之不如信之,信之不如亲之。官于民亲,则民为官用,而盗可弭矣。
且捕盗者,非徒责之胥役,州县官皆当其责。盖盗贼之起,由于有司失于抚驭,民不聊生,故铤而走险。若州县官平日能加意于民,则民安其居,乐其业,何至为盗哉?
(节选自清·蓝鼎元《论捕盗》)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乃知上A不尽利B则民有C以为生D苟有E以为生F亦何苦G而为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弃市,指犯人在人众集聚的闹市被执行死刑,以示其为大众所弃。
B. 革,意为改变,与《六国论》“革灭殆尽”中的“革”意思不同。
C. 虞,意为料想,与成语“高枕不虞”中的“虞”意思和用法相同。
D. 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执政者对于那些幸灾乐祸、不思悔改的凶残之人,就必须整饬法令,用严厉的刑罚给予惩治,甚至不惜杀一儆百,达到消弭盗贼的治理效果。
B. 中产以下百姓如今都缺少吃食,要么因顶风为盗被处死,要么守法挨饿受冻而死,两者只有早晚之别,故他们相继为盗,自然让人不足为怪。
C. 薛季宣认为,抵御外侮是当下最迫切的任务,而消除内讧是抵御外侮的重要前提,只有内部安定团结,才能真正有效抵挡住强大的外敌入侵。
D. 蓝鼎元指出,百姓应该加强与官员的情感联结,由畏惧到信任乃至亲近,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参与官府用严法有效治理盗患的行动,消除盗患。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数千里无麦,去将安往?但恐良民举为盗矣。
(2)内讧不作,国家无间,外侮虽甚,犹可为也。
14. 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有效治理盗贼。(3分)
答案:
10. BDF(3分)【解析】根据文意,应断为“乃知上不尽利,则民有以为生,苟有以为生,亦何苦而为盗?”本句大意:由此可知在上位的人不把利益都占尽,那么百姓就有办法生存,假如有办法生存,又何苦去做盗贼呢?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C(3分)【解析】成语“高枕不虞”的“虞”是动词,意为忧虑,与加点的“虞”意思不同。
12. D(3分)【解析】“百姓应该加强与官员的情感联结”错,原文“夫民之于官,畏之不如信之,信之不如亲之。官于民亲,则民为官用,而盗可弭矣”说的是官员应当使百姓信任亲近他们,如此才能在百姓的参与下用严法有效治盗,消除盗患。
13. (1)如今数千里都没有麦子,他们离开的话将能去哪里呢?只恐怕善良的百姓都会去做盗贼了。
(4分。 “安”“举”各1 分,句意2分)
(2)内部争斗不发生,国家就没有嫌隙,即使外敌入侵很严重,也还可以应对。
(4分。 “作”“间”各1 分,句意2分)
14.①让利于民,为百姓开衣食之门;②防微杜渐,把盗患消弭于萌芽;③官民一心,以严刑峻法打击盗贼。
(3分。一点1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季康子担心盗贼,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 “如果您不贪求财物,即使奖励人们去偷窃,他们也不会去做。”由此可知,在上位的人不把利益都占尽,那么百姓就有办法生存,假如有办法生存,又何苦去做盗贼呢?其中那些凶残的人,以灾祸为乐,不思悔改,就必须用严厉的刑罚整饬法令,杀掉一个人来警告一百个人。如今中产以下的百姓,都缺少食物,冒着犯法的风险去做盗贼就会被处死,害怕法律而不去做盗贼就会挨饿;饥饿寒冷而死和被处死,都是死亡,而延缓死亡和忍受饥饿,灾祸只是有早晚之分。大家相继去做盗贼,是很正常的道理。即使每天杀掉一百个人,盗贼也必定不会停止。如果不是陛下极其圣明,极其仁慈,能比较得失的多少,权衡祸福的轻重,怎会特地在财利上稍微有所舍弃? (这样)衣食的门路一旦打开,深入骨髓的恩德就会惠及所有百姓。这样以后赏罚分明,以法律的威严来克制小贪小惠,不因为侥幸而废除刑罚,不因为灾伤而扰乱法律,这样还不能使人心改变,盗贼不减少,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我所管辖的密州,从今年秋天起就干旱,无法种麦,直到十月十三日,才下了几寸雨雪,但地很冷,难以耕种,即使种了也不发芽,和常年相比,只种得了十分之二三。我私下听说黄河以北、开封以东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如今大麦、小麦根本没有种,也就没有青苗可以检查,官吏遵守法令,没有理由直接免除赋税。如果夏税一概不免除,那么百姓一定会逃亡。平常百姓逃亡,还有去寻找有收成地方的可能,如今数千里都没有麦子,他们离开的话将能去哪里呢?只恐怕善良的百姓都会去做盗贼了。
材料二:
我私下里曾经议论过,天下的忧患没有比外敌入侵更深重的了,然而祸患有时也起源于内部的争斗。什么是外敌入侵?戎狄的侵扰就是。什么是内部争斗?盗贼的横行就是。内部争斗不发生,国家就没有嫌隙,即使外敌入侵很严重,也还可以应对。但是当外敌入侵的时候,内部又发生争斗,那么即使有智慧的人,也难以谋划应对之策。所以为国家深谋远虑,就在于要时常防备戎狄的侵扰,铲除治理盗贼,使国家不至于发生内部争斗。国家没有内患,就可以专心对付敌人,即使外敌入侵,那么我们也已经有了应对的准备。现在戎狄的侵扰,是天下普遍担忧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共同思考,合力行动,整治武器装备,防备意外情况,严明军法,加固边防设施,敌人即使很强大,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盗贼的兴起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的,偷窃行为如果不停止就会发展到暴力抢劫,小规模的盗贼如果不及时制止就会变成大规模的匪患,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不断,最终将会成为国家的毒瘤。
材料三:
抓捕盗贼的方法,不采用严刑峻法就不能禁止奸邪,但仅有法令,法令也无法自行生效。必须让官员和百姓团结一心,这样以后法律才能得以执行。百姓之于官员,使他们畏惧官员不如使他们信任官员,使他们信任官员还不如使他们亲近官员。官员被百姓亲近,百姓就会为官员所用,那么盗贼问题也就可以平息了。
而且治理盗贼的人,不能只把责任推给差役,州县官员都应当承担责任。因为盗贼的兴起,往往是由于主管官吏失去抚慰和驾驭的能力,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所以才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如果州县官员平时能够关心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又何至于去做盗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