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三)阅读Ⅲ(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凡救守者,太上以说,其次以兵。以说则承从多群,日夜思之,事心任精,起则诵之,卧则梦之,自今费神伤魂,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行说语众,以明其道。道毕说殚而不行,则必反之兵矣。反之于兵,则必斗争,必且杀人,是杀无罪之民以兴无道与不义者也。无道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古之道也,不可易。今不别其义与不义,而疾取救守,不义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使夏桀、殷纣无道至于此者,幸也:使吴王夫差、智伯瑶侵夺至于此者,幸也。若令夏桀、殷纣知必国亡身死,殄无后类,吾未知其厉为无道之至于此也;吴王夫差、智伯瑶知必国为丘墟,身为刑戮,吾未知其为不善无道侵夺之至于此也。此四君者大为无道不义所残杀无罪之民不可以万数。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察此其所自生,生于有道者之废,而无道者之恣行。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于不肖者之幸也。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也,贤者益疑矣。故大乱天下者,在于不论其义而疾取救守。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七·孟秋纪·禁塞》)
材料二
今有一人,入人因圆,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國國窈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至杀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为大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四君者A大B为无道C不义D所残杀E无罪之民F不可G以万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愉,使⋯⋯欢愉,使动用法,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中的“师”用法不同。
B.晏,晚、迟,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晏”词义不相同。
C.幸,侥幸、幸运,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相同。
D.以,介词,因为,与《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主张用言辩劝阻攻伐的人,先聚集力量作后盾,再日思夜想,用三皇五帝的事业和五霸、名士的谋略去游说。
B.夏桀、殷纣暴虐无道,吴王夫差、智伯瑶肆意侵夺,是因为没有军队来讨伐他们。可见,军队可以攻伐,也可以救守。
C.有道之人被废弃,无道之人恣意妄行,而救守的论说由于之前解释不明确,导致了不肖之人更加幸运,贤者更加疑惑。
D.墨子从日常小的不义行为说起,推理出“攻国”是不符合道义的,否定了世人对“攻国”不懂得批判反而赞誉的做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4分)
(2)荀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4分)
14.两则材料对“义”阐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ADF
[解析]原文为“此四君者,大为无道,不义所残杀无罪之民,不可以万数”
11.C[解析]《鸿门宴》中“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的“幸”是“幸亏”之意。
12.B[解析]“是因为没有军队来讨伐他们”“军队可以攻伐,也可以救守”错。
13.(1)维护无道之君,拯救不义之人,那么灾祸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对天下百姓的危害也没有比这更深的了。
【评分标准】4分。重点词语“守”“救”“莫”“为”各1分。
(2)如果损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罪过更加深重。
【评分标准】4分。重点词语“苟”“亏”“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于“义”与“救守”的关系;
②材料二侧重于小不义与大不义、义与不义之别。
【评分标准】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那些加强守备以自救的想法,没有不是保卫无道之人而救护不义之人的。保卫无道之人、救助不义之人,那祸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给天下带来的害处没有比这更深重的了。凡主张救守的,首先主张以言辩劝阻攻伐之人,其次就是以兵力作后盾。游说别人非攻,就得先聚集力量作后盾,日思夜想,用尽心力精神,起床就说这件事,躺下就梦见这件事,从此就费神伤精地游说,往上说就称颂三皇、五帝的事业来使人欢愉,往下说就称说五霸、名士的谋略来说明这事儿。很早上朝,很晚退朝,苦苦告诫主张攻打的人,说尽了话来说明非攻的道理。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劝说都没有用,就只好用武力威胁敌方了。反过来,用兵力就一定会斗争,就一定会杀人,这是杀无罪的人民而让那些无道之人和不义之人兴旺。无道之人的存在,就是助长了天下的坏人,而天下的好事受到了抑制。虽想侥幸得胜,祸患却开始滋长了。先王的法令说“做好事的人得到奖赏,做坏事的人要受到惩罚”,这是从古至今的道理,不可更易。如今不分辨正义还是非正义,就极力主张救守,这不义就严重了,为害天下百姓的事没有比这更严重了。所以只主张攻伐不可以,非难攻伐也不可以,主张救守不可以,非难救守也不可以。要取,只有仁义之师可取。军队如果是仁义之师,那么攻伐也可以,救助自卫也可以。军队如果不是仁义之师,那么攻伐也不可以,救助自卫也不可以。如果早有义军,那么桀纣也不至于暴虐无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吴王夫差、智伯瑶也不至于侥幸侵夺到这个地步。假如让桀、纣知道一定会国亡身死、绝后无人,我不知他做无道之事是否能到这个地步。假如吴王夫差、智伯瑶知道一定会让国家成为丘墟,自己被杀害,我不知他做坏事侵夺无厌会不会到这个地步。这四个人大干无道不义之事,所残杀的无罪之人不可以万计。世上的中兴之主与仁义之士,深深顾念这种情况,既痛心又悲哀。考察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有道之人被废弃,而无道之人恣意妄行。所以世上的祸患,不在主张救守,而在于不肖者有这种无义兵攻伐的幸运。救守的论说一出,那不肖之人就更加幸运了,贤者就更加疑惑了。所以大乱天下的,就在于不区别攻伐与救守的正义与否而盲目地极力主张救守自卫。
材料二:
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罪过更加深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