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①,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②,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选自杜牧《李长吉歌诗序》)
[注]①风樯阵马:顺风之船,冲锋陷阵之马。②瓦棺篆鼎:远古烧土为棺,是为瓦棺;铸篆文于古鼎,是为篆鼎。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我亡友A李贺B元和C中D义爱E甚厚F日夕相与G起居H饮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缄,书信、书函,与成语“三缄其口”中的“缄”意思不同。
B.良,的确、确实,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良”意思不同。
C.韩吏部,指韩愈,因其晚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被后人尊称“韩吏部”。
D.得无,莫非、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牧半夜收到了沈子明书信,沈子明在信中回忆了与李贺的深厚情谊,并请杜牧为李贺的诗集作序,以排解自己对李贺的哀思。
B.杜牧起初婉拒为李贺诗集作序,一是认为李贺才华卓绝,自己难尽述其诗精妙;二是觉得自己才能不足,不能契合沈子明心意。
C.李贺是唐朝皇室子孙,其诗曾得韩吏部称道,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和屈原的《离骚》一样,都是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之作。
D.杜牧对李贺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深表惋惜,世人都认为如果李贺没有早亡,在诗歌中稍加些思想,其诗歌成就有望超越《离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2)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14.杜牧在序文中是如何评价李贺诗歌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答案:
(三)阅读Ⅲ(22分)
10.(3分)BDF(原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11.(3分)D(“得无”,该不会,意思相同。)
12.(3分)C(“都是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之作”错误,文中只是说《离骚》具有这样的特点。)
13.(8分)
(1)沈子明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轻视我。”
译出大意给2分;“若是”(像这样)、“慢”(轻视/怠慢)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思想上虽然比不上《离骚》,在言辞上或许能超过它。
译出大意给2分;“盖”(大概)、“及”(比得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①李贺诗歌才情别致,风格多样。②其诗歌有《离骚》的流韵,语言辞采或许超过《离骚》,但思想上有所不及。③李贺能够摆脱前人创作窠臼,有所创新,亦有晦涩难懂之处。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太和五年十月中旬,半夜的时候,屋外有大声叫喊着送书信的人,我(杜牧)说:“一定有特别的情况,快拿灯火来。”等到打开信件,果然装有集贤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死去的好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情谊很深厚,从早到晚一起生活。李贺将死之时,曾把生平所写的诗歌交付给我,分为四编,总共二百三十三首。几年来我四处奔波,确实以为已经失去了;今晚酒醒后,不再能够入睡,就阅读整理书籍,忽然找到李贺先前交给我的诗歌。追思往事,所有与李贺一起交谈一起游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景象,每一个白天夜晚,每一次饮酒吃饭,都清清楚楚地没有遗忘舍弃的,(想起这些)我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李贺又没有妻子儿女兄弟,能够供养体恤慰问。曾经在遗憾中追想他的为人,吟诵品味他的诗文也只能做到这里了。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给李贺的集子作序,详尽地说出这些诗的来历,也稍稍排解我对李贺的哀思。”我当天晚上没有用书信表明我不能写序,第二天到沈公处推辞,并说:“世人说李贺的才华远远超出前人。”(我一直)谦让。过了几天,我经过深入思考后对沈子明说:“您对于诗的研究是精深奇妙广博的,并且又完全了解李贺的长短得失。现在让我如实地不谦让地为李贺的诗作序,一定不能符合您的心意,怎么办?”我再次推辞,极力表示自己不敢为李贺的诗作序。沈子明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轻视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辞,勉强为李贺诗集作序,始终感到很惭愧。
李贺,是唐朝皇室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绵,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姿态;河水遥远,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温和;秋日的明净高洁,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风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勇气;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古朴;时令的鲜花、美女,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色彩;荒凉的国都、废弃的偏殿,杂乱的草木、清清冷的坟墓,不足以表现他诗歌怨恨悲凉的情感;鲸鱼吸水、巨鳌跳跃,牛鬼蛇神,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虚无缥缈、荒诞奇异。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思想上虽然比不上屈原,在言辞上或许能超过它。《离骚》有感慨怨恨、讽刺抨击的内容,言辞涉及君臣的治理与混乱,时常能够激发人的情感。而李贺的诗歌,该不会有这些吧?李贺能够深入探寻过往史事,这是他对古今未曾言及的内容深感悲叹遗憾的原因,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他追求诗歌的意境情状,远远脱离了传统的笔墨规范,也有很难让人理解之处。李贺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如果李贺不早亡,(诗歌上)稍加些思想,就可以称《离骚》为奴仆了。李贺死后十五年,京兆杜牧为他的诗集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