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吕氏春秋・审分览》《知人》《容斋随笔·萧房知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洪迈《容斋随笔》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 )
        材料二:
        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非终然也,规有济焉尔。王莽拜侯,让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玺而喜,以廉济贪者也。晋王广求为冢嗣,管弦遏密,尘埃蔽之,陪扆未几,而声色丧邦,以洁济淫者也。郑注开陈治道,激昂颜辞,君民翁然,倚以致平,卒用奸败,以直济佞者也。呜呼!“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古今一也。
        (王安石《知人》 )
        材料三: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薄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洪迈《容斋随笔·萧房知人》)
         
        [注]①规:规划,引申为伪装。②冢嗣,本指王侯的嫡长子,引为太子。杨广是次子,与长子杨勇争夺皇位。③陪扆,帝位。④语出《尚书・皋陶》。哲,聪慧;帝,指尧舜。⑤指独孤怀恩勾结刘武周的阴谋。⑥意为递相引能荐贤。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孔子穷A乎陈蔡B之间C藜羹D不斟E七日F不尝粒G昼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向者煤炱入甑中” 和《桃花源记》中 “寻向所志” 的 “向” 意思相同。
        B. “卒用奸败” 与《孔雀东南飞》中 “供养卒大恩” 的 “卒” 意思不相同。
        C. “王必欲经营四方” 与《阿房宫赋》中 “韩魏之经营” 的 “经营” 用法相同。
        D. 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与《过秦论》中 “以愚黔首” 的 “愚” 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孔子看到颜回用手抓饭来吃,开始误解了他,当他听了颜回的答话后,才恍然大悟,深有感触,于是说了一些有哲理的话来告诫弟子。
        B. 王莽假装不接受侯印,却假冒皇命,窃取玉玺;杨广假装沉溺声乐,韬光养晦;郑注言辞激昂,却假述治国之道;他们都是有目的的。
        C. 樊哙追随高祖起兵,劝他还军霸上,在鸿门宴中解了高祖之困,有不小功劳,而韩信帮助高祖成就了基业,他们之间有狸狌与熊罴之别。
        D. 房玄龄说杜如晦有辅佐君王之才,可以和秦王共建功业,秦王上表把他留在自己幕府,杜如晦最后成了一代名相,可见他的去留很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4 分)
         
        (2)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4 分)
         
        14.材料中的孔子、王安石和洪迈在知人方面提出了怎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
        10.CEG(原句: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11.C(A刚才,刚刚。B最终/完成,尽。C动词,治理/动词作名词,经营的财富。D愚,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为“让……变得愚笨”。)
        12.B(“杨广假装沉溺声乐,韬光养晦”错,是假装绝声色,“韬光养晦”无中生有。)
        13.(1)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有看到颜回抓饭吃的情形。(赋分点:少顷、谒、佯、句意,各1分,共4分)
        (2)一定要等到像韩信那样的大将,像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以重用,不也是太难了吗!(赋分点:“如韩信”“如杜公”定语后置、用、不亦……乎、句意,各1分,共4分)
        14.①孔子:知人真难,眼里看到和心中了解的这个人,不一定是真实的。②王安石:不少人因善于伪装,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能识人真面目者就是哲人。③洪迈:成就帝王功业,不是靠个别杰出人才,要有萧何、房玄龄这样知人的人。(每点1分,共3分)
        参考翻译:
        材料一:
        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困,连稠粥都喝不上,七天没吃上一粒粮食,大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到处去找米,找到米后就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有看到颜回抓饭吃的情形。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了先祖,吃干净的饭后要给他们吃。”颜回回答说:“不可以用来给先祖,刚才黑炭灰掉到了甑中,(有些饭被弄脏了),丢弃这些饭食不好,我便用手抓来吃了。”孔子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眼睛,但眼看到的还是不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但心还不值得相信。你们要记住,要了解一个人本就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一件事不难,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选自《吕氏春秋·审分览》)
        材料二:
        贪婪的人看似清廉,淫荡的人看似纯洁,奸邪的人看似正直,并非最终这样,伪装以达到某种目的罢了。王莽受封公侯,假装辞让不接受,假冒皇命,得到玉玺(皇位)后便显得狂喜,用假清廉达到贪位。晋王杨广为了得到太子位,停止演奏音乐,尘埃盖满了管弦,做皇帝不久,沉溺声色而亡国,这是用假纯洁达到荒淫的目的。郑注陈述治国之道,表情与言辞慷慨激昂,君民都一致称赞他的样子,希望依靠郑注开创天下太平,最终因搞阴谋而失败,这是用假正直达到奸邪的目的。唉!《尚书·皋陶》说“真正知人才是明智的,就是尧舜那样的明君也难以做到”,这古今相同啊。(王安石《知人》)
        材料三:
        汉高祖到了南郑,韩信逃离,萧何亲自去追他。高祖骂他道:“诸将领逃跑的有十几个,你都没去追;说追韩信,这是骗我的。”萧何说:“这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国之奇士,天下无双,您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一起谋划大事的人了。”于是拜韩信为大将,于是高祖就成就了汉朝的基业。唐太宗还是秦王时,幕府属吏有很多外调,秦王很是担忧。房乔(玄龄)说:“离去的人尽管很多却不值得可惜,杜如晦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大王您想治理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与您成就大功业的人了。”于是上表让杜如晦留在自己幕府,杜如晦后来就成了一代名相。韩、杜二人的去留,与兴衰治乱的关系像这样密切,萧、房二人善于了解人,是无人能比得上的。樊哙跟随高祖在丰、沛起兵,攻占咸阳后劝高祖还军霸上,在鸿门宴解除了高祖被困的困境,功劳也不小了,而韩信把自己与樊哙同列感到羞辱。唐俭帮助太宗制定灭隋建唐大策,揭发孤独怀恩在薄津的阴谋,帮太宗制定诱降突厥的计策,不是平庸之臣,可李靖认为失去他不足惜。大概用韩信、李靖来比看樊哙、唐俭,宛如熊罴与狸狌罢了。创建帝王的功业,绝非个别谋士的谋略可成,一定要等到像韩信那样的大将,像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以重用,不也是太难了吗!惟有能把萧何、房乔这样的人安置在幕府中,选贤进能,那么像珠玉一样的人才就会无腿自来了。(洪迈《容斋随笔·萧房知人》)
         



        相关文言文练习
        薛福成《书过善人事》《聊斋志异·义犬》
        《司马公修《资治通鉴》》童蒙吉《刘公平倭冢记》
        《妇人夫饰》《南夷服诸葛》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治盗之法,莫善于缓》张惠言《济南知府庄君传》
        《武王问太公曰》《明史·原杰传》
        《金史·刘筈传》《韩文公荐士》
        吕南公作《不欺述》《名将晚谬》
        《元史·归旸传》《容斋随笔·谏说之难》(二)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
        《欧阳修集·师鲁》《新唐书·刘文静传》
        《旧唐书·王义方传》《宋史·包拯传》(二)
        《容斋随笔·古人重国体》《读通鉴论》《新唐书·元结传》
        《宋史·蒋堂传》《容斋随笔》之《孔融荐祢衡》
        《新唐书·独孤及传》《容斋随笔·续笔·妇人英烈》
        《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王夫之《桑维翰论》
        《容斋随笔·三传记事》《北史·陆俟传》
        《新唐书·窦轨传》《虫鸟之智》
        《新唐书·崔衍传》《荀子·修身》
        《宋史·蔡京传》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