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希济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崔烈【1】论
汉室中叶,戎狄侵轶之患,边郡略无宁岁。兵连祸积,历世不已。天下以困,国用不足。榷酤租算之外,方许民间竭产助国。出金赎罪,货镪【2】以为郎,以为经世之术,救弊之务。逮至桓灵之世,天子要之百万,然后用为三公。崔烈尝以贿求备位于公辅,问其子“外以我为何如”,对以“铜臭”之说,垂于前史。
然近之人主,无桓灵之僻。自咸通【3】之后,上自宰辅以及方镇,下至牧伯县令,皆以贿取。故中官以宰相为时货,宰辅以牧守为时货,铨注【4】以县令为时货。宰相若干万绳,刺史若干千绳,令若干百绳。皆声言于市井之人,更相借贷,以成其求。持权居任之日,若有所求,信又倍于科【5】矣。争图之者,仍以多为愈:彼以十万,我以二十万;彼以二十万,我以三十万。自宰邑用贿之法,争相上下。复结驷连骑而往,观其堆积之所,然后命官。权幸之门,明如交易。夫三公宰相,坐而论道,平治四海,调燮阴阳,为造化之主。方镇牧伯,天子藩屏,以固宗庙社稷之重。刺史县令为生民教化之首。率皆如是,不亡何待!度其心而闻其谋,即皆贩妇之行。一钱之出,希十钱之入;十万者望二十万之获,三十万者图六十万之报。尽生民发肤骨髓,尚未足以厌其求。
汉之亡也,人主为之;国家之祸也,权幸为之。或曰:“兆其衅者,崔氏之子。”为不朽之罪人乎?武帝开之于前,桓灵成之于后,以至今日,踵而行之而已。且桓灵之世,国家既危,丧乱日臻,烈能尽用以荣其身,他日之家牒且曰:“烈为相矣。”不如是,亦群盗之所夺。乃积之者过,非用之者罪也。明明天子,许而行之,何罪之有?崔子素无异闻,贪荣固利者,小人之常也;不施于亲戚,自图于爵位者,亦小人之常也,何足加其罪!
有国家者,不以仁义而务财利之道,许而行之,斯不可矣;不许而自行之,而不能知之,又不可矣。是亦覆国家者,不亦过乎?
(取材于唐·牛希济《崔烈论》)
注释:【1】崔烈:汉灵帝时冀州名士。【2】镪:钱财。【3】咸通:唐懿宗年号。【4】铨注:此处代指选拔、任命或考核官员的官署或主司。【5】科:法定条文,此指法定的薪俸。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郡略无宁岁 略;完全
B.垂于前史 垂:流传
C.兆其衅者 衅:挑衅
D.踵而行之而已 踵:沿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为经世之术 B.争图之者
为不朽之罪人乎 自图于爵位者
C.以成其求 D.且桓灵之世
烈能尽用以荣其身 他日之家牒且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烈尝以贿求备位于公辅
崔烈曾经用钱财求得三公的职位
B.尚未足以厌其求
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
C.国家既危,丧乱日臻
国家已经危在旦夕,灾祸日益加剧
D.崔子素无异闻
崔烈一向没有奇异的见闻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汉朝允许民间竭产助国的根本原因是边境之患。
B.虽然崔烈有买官这种行为,但并不能因此给他强加罪名。
C.天子卖官逐利,或对官员们的贪利失察,都会导致亡国。
D.文章借古讽今,借汉朝灭亡的史实针砭时弊,引人深思。
10.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以贿取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C7.(3分)C8.(3分)D9.(3分)A
10.(6分)
答案要点:
表现:上级官员把下级官职作为货物贩卖;各级官职都明码标价,公开交易;买官的人不计成本,攀比成风。
危害:各级官员不履行职责,只知盘剥百姓求取回报,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评分参考】表现3分,危害3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朝中期,戎狄侵扰成为边患,边境郡县完全没有安宁的岁月。战事连绵,积弊深重,数代不停。天下因此困顿,国家财政匮乏。除了征收酒税、田亩税、人丁税等常规税收外,朝廷还允许民间竭尽财产资助国家。(百姓可以)出钱赎罪,用钱财购买官职,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办法,拯救时弊的重要事务。等到了桓帝和灵帝时期,天子向官员索取百万钱之后,才任用他们担任三公之职。崔烈曾经用钱财求得三公的职位,他问儿子“外面的人认为我怎么样”,儿子用“大家都说你有铜臭味”回答,(这件事)在前朝史书中流传。
然而近代的君主,没有桓帝、灵帝那样邪恶不正。(却)自咸通以后,上至宰相以及方镇节度使,下至刺史县令,所有官职都要通过钱财获得。因此宦官将宰相职位视为商品,宰相将州郡职位视为商品,吏部将县令职位视为商品。宰相职位标价若干万贯,刺史职位标价若干千贯,县令职位标价若干百贯。(这些价格)都公开说给社会上的人,(大家)都互相借贷,来获得他们所求取的官职。当他们担任官职掌握权力后,如果有什么需求,那么他们满足需求的钱财定会远远超过法定的薪俸。争相图谋官职的人,还以给出高价者为胜:别人出十万,我就出二十万;别人出二十万,我就出三十万。自从宰相到县令的职位都要通过钱财的多少取得以来,大家就争着比个高下。又有车马接连不断前往钱财堆积的地方,亲眼看到钱财后才任命官职。权贵之家,成了公开交易的场所。三公和宰相本应是谋虑国事、议论政令,治理天下,调和阴阳的,是主宰国家命运的重臣。方镇节度使和州牧,本应是天子的屏障,肩负着保卫宗庙社稷的重任。刺史和县令本应是教化百姓的首要负责人。(然而)全都是这样,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揣摩他们所想的,听他们所谋划的,都是商贩一类的行为。花出一钱希望赚回十钱;付出十万的期望获得二十万,付出三十万的图谋六十万的回报。榨干百姓的血汗和骨髓,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
汉朝的灭亡,是君主造成的;国家的祸乱,是权贵们造成的。有人说:“开启祸端的,是崔烈。”他是千古罪人吗?汉武帝开了允许花钱买官的先河,桓帝和灵帝将其推向极致,一直到今天,人们只是沿袭并推行这一做法罢了。况且在桓帝和灵帝时期,国家已经危在旦夕,灾祸日益加剧,崔烈能用尽钱财来使自身荣耀富贵,将来他的家谱会记载:“崔烈担任过宰相。”(他)不这样做,(钱财)也会被强盗夺走。这是通过卖官积累财富的人的过错,而不是使用钱财买官的人的罪过。英明的君主,允许并推行这种做法,(崔烈)又有什么罪过呢?崔烈一向没有特别出众的名声,贪图荣华固守财利,是小人的常态;不照顾亲戚,只顾自己谋取爵位,也是小人的常态,何必给他强加罪名呢!
拥有国家的人,不讲求仁义之道却致力于追求财利,允许并推行卖官鬻爵的做法,这是不可以的;(天子)不允许,(下面官吏)私自实行,而(天子)不知道,也是不可以的。这也是亡国的原因,不也是很大的过错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