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表元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任务。
苍翠楼记
[元] 戴表元
宛陵①多名山,人以李太白所爱游,常常夸谈之。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城居者初未尝得山而玩焉。出郭西七里,至王敬叔②之居,则宛陵之山四面集于其门,近者盘旋,远者鳞辏③。而敬叔之居,自其先君子④所植古梅老桂、修松茂竹,阴森蓊翳,俨然几如云门石洞。
有一楼横峨其巅,尤与山称。敬叔既取太白诗语,名之曰“苍翠楼”,而从余索文以为记。余惟天下之物,凡其不能忘情于荣辱成败者,往往须名而行,名荣而荣,名辱而辱,名成而成,名败而败。惟夫高旷奇逸之人,无求于时,不拘于物,彼山林草野、烟霞泉石之具,又非人情之所争,物论⑤之所禁,故可以多收横取而不较,若今苍翠楼之托于太白是已。
方太白之来宛陵,出于一时飘忽,神驰气跨,不可测识。余观敬叔,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⑥萧散尘外。居家资产不能致百金,而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似此辈流,□当为太白所许。
(选自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三,略有删减)
【注释】①宛陵:今安徽宣城。②王敬叔:王璋(1275—1314),字敬叔,工诗,与戴表元等交游唱和。③鳞辏còu:即鳞凑,鳞集。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⑤物论:众人的议论,舆论。⑥幅巾:古代男子用以裹头的头巾,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野服:指村野平民服装。
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还有明显差异的一项是( )
A.然而其州多平冈浅陆
B.而从余索文以为记
C.与其兄弟高歌朗吟
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萧散尘外。
13.某同学读《苍翠楼记》时,根据文中信息找到下面诗歌。现在请你参与学习。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①。
【注释】①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
(1)请你推断,《苍翠楼记》中的哪些信息,帮助该同学找到了李白的这首诗?
(2)你认为画横线的“似此辈流,□当为太白所许”一句中,方框空缺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字?综合你对上面古诗与《苍翠楼记》的理解,简述理由。
A.故 B.固 C.估
14.若把《苍翠楼记》和下面文言文组成一个学习单元,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一项?从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写出两条组成学习单元的理由。
A.《醉翁亭记》 B.《陋室铭》 C.《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11.B 12.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时时幅巾野服/萧散尘外。 13.(1)亭名来自于李白诗歌;这首诗应该写到了景物的“苍翠”;这首歌可能还写到了饮酒、高歌,以及脱俗的气质。
(2)B综合文言和诗歌,王敬叔和李白有较多相似之处。往小了说,两人生活中都有“酒”,待“酒酣”“酒醉”,便会与兄弟、朋友“高歌”“长歌”;往大了说,王敬叔“忘情于荣辱成败”,李白也是“陶然共忘机”,两人都是“高旷奇逸之人”,“无俗子气韵”。所以,空缺处应该是“固”,表明这种赞许“本来就是”“理所当然”,表达出作者的肯定态度。如果选“故”,上下文意不畅;选“估”,则态度模糊,不符合文意。 14.示例1:选A。理由:探究我国古代的“亭名”文化;比较两篇散文写“酒”的不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一篇“赞人”、一篇“悦己”的不同目的和写法。
示例2:选B。理由:探究“记”和“铭”这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探究两篇散文一篇重议论、一篇重写景的特点;比较两篇散文“托物言志”的不同方式。
示例3:选C。理由:探究两篇散文的“文眼”和作用;比较两篇散文蕴含的“志趣”和表现方式;从字里行间感受两篇散文中的友谊。
【导语】这篇《苍翠楼记》是元代戴表元为友人王敬叔所作的一篇楼阁记。文章以宛陵山水为背景,通过对比城中“平冈浅陆”与城外“四面集山”的景观差异,引出王敬叔超然物外的高士形象。作者巧妙运用李白诗语命名楼阁,将敬叔与太白精神相勾连,展现了一种不受世俗羁绊、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文中“高旷奇逸”的评语,既是对敬叔的写照,也暗含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文语言简练,意境清远,体现了元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倾向。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 “然而”在古今汉语中都有转折的意思;
B.在现代汉语中,“以为”常表示“认为”。而在“而从余索文以为记”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古今意义差异明显。
C. “高歌”指放声歌唱,高唱,古今意思相近;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天性聪慧开朗,受不了拘束,常常头戴幅巾,身穿村野平民的衣服,潇洒地超脱于尘世之外。
“天资明爽”描述王敬叔的天赋性情;“不耐羁束”表明他的性格特点,不喜欢被拘束;“时时幅巾野服”说的是他日常的装束打扮;“萧散尘外”是对他整体气质状态的描述。所以按照语义和表达层次,断句为:天资明爽 / 不耐羁束 / 时时幅巾野服 / 萧散尘外。
13.(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亭名来自于李白诗歌:《苍翠楼记》中提到“敬叔既取太白诗语,名之曰‘苍翠楼’”,说明苍翠楼的名字来源于李白的诗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因为它直接建立了与李白诗歌的联系,让人自然会去寻找李白相关的诗作,且可能与“苍翠”这一意象有关。
诗中写到了景物的“苍翠”:《苍翠楼记》中描述了楼周围的环境,“宛陵之山四面集于其门,近者盘旋,远者鳞辏”,强调了山景的优美,而“苍翠”是对山中景色的一种典型描绘,暗示了与李白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可能存在相似之处。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句,“苍苍”“翠微”等词生动地描绘出了山路及山峦的苍翠之色,与《苍翠楼记》中对周围山水环境的描述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这首诗与文中所描述情境的关联。
诗中写到了饮酒、高歌及脱俗的气质:《苍翠楼记》里提到王敬叔“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下笔皆无俗子气韵”,展现出王敬叔及其兄弟饮酒作乐、高歌吟诗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脱俗的气质。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美酒聊共挥”体现了饮酒的情节,“长歌吟松风”对应了高歌的行为,“陶然共忘机”则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忘怀机心的气质,与文中王敬叔等人的形象和生活情趣相契合。这些相似之处使得该同学能够根据文中信息联想到李白的这首诗。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固”有“本来、当然”的意思。从文本内容看,王敬叔“天资明爽不耐羁束”“无俗子气韵”,他“忘情于荣辱成败” ,和李白诗歌中“陶然共忘机”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高旷奇逸的气质相契合。两人在生活中都与酒相关,酒酣时都会高歌等,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作者认为王敬叔本来就应当被李白赞许,“固”能体现作者肯定的态度。“故”表因果,此处上下文并非因果关系,文意不畅;“估”有猜测之意,态度模糊,不符合此处作者肯定的语气,故选B。
1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与主旨。
如选A。探究我国古代的“亭名”文化:《苍翠楼记》中亭名“苍翠楼”取自李白诗语,《醉翁亭记》中醉翁亭的命名与欧阳修自身相关,通过对比可以探究古代亭名的不同来源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比较两篇散文写“酒”的不同作用:《苍翠楼记》中写王敬叔“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酒是展现人物超脱、豪爽生活状态的媒介;《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酒更多是体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比较两者能深入理解酒在文中的作用。
比较两篇散文一篇“赞人”、一篇“悦己”的不同目的和写法:《苍翠楼记》主要是称赞王敬叔高旷奇逸的品格;《醉翁亭记》侧重于表达欧阳修自身寄情山水、享受山水之乐以及与民同乐的愉悦心境,比较二者可体会不同写作目的下的写法差异。
如选B探究“记”和“铭”这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苍翠楼记》是“记”这种文体,主要记述楼的相关情况以及对王敬叔的赞美;《陋室铭》是“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作者的情操。对比可明确两种文体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探究两篇散文一篇重议论、一篇重写景的特点:《苍翠楼记》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也有对王敬叔品格等方面的议论;《陋室铭》主要通过描写陋室环境等表达情感,写景成分较多。对比能体会不同的写作侧重点。
比较两篇散文“托物言志”的不同方式:《苍翠楼记》通过写苍翠楼及王敬叔的生活,表达对高旷奇逸之人的赞赏;《陋室铭》借陋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志趣。比较可了解不同的托物言志手法。
如选C探究两篇散文的“文眼”和作用:《苍翠楼记》围绕“苍翠楼”展开,体现王敬叔的品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为文眼,体现苏轼复杂的心境。探究二者可了解文眼在文章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比较两篇散文蕴含的“志趣”和表现方式:《苍翠楼记》蕴含对王敬叔高旷奇逸、超脱世俗志趣的赞赏;《记承天寺夜游》体现苏轼虽遭贬谪仍乐观豁达、追求闲适的志趣。比较可体会不同志趣及表现手法。
从字里行间感受两篇散文中的友谊:《苍翠楼记》中作者与王敬叔有交游唱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在文字中体现。从文中可感受不同的友谊内涵。
示例一:选A探究古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苍翠楼记》中描绘了宛陵的山水景色,王敬叔居于山水环绕之处,体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与融入;《醉翁亭记》里欧阳修寄情于滁州的山水之间,享受自然之美并与民同乐。对比阅读可深入探究古代文人从自然中获得的精神滋养,以及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分析写景手法的异同:《苍翠楼记》描写宛陵的山 “近者盘旋,远者鳞辏”,勾勒出群山环绕的画面;《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语句生动展现了山间朝暮之景。通过对比,能分析出两篇文章在写景时运用的视角、动静结合等手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提升对古代散文写景技巧的鉴赏能力。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意图:《苍翠楼记》作者赞赏王敬叔超脱世俗、高旷奇逸的人生态度;《醉翁亭记》欧阳修虽被贬,但仍能在山水间找到乐趣,表达与民同乐的积极态度。通过对比能更清晰地体会不同作者在特定境遇下的人生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示例二:选B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苍翠楼记》中王敬叔的居所布置及生活方式,如种植古梅老桂、修松茂竹,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高雅生活情趣的追求;《陋室铭》中刘禹锡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了对品德修养的重视。对比阅读可挖掘古代文人在居住环境、生活志趣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赏析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苍翠楼记》语言较为古朴典雅,如“近者盘旋,远者鳞辏”等语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陋室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明快,“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句子朗朗上口。对比二者语言特色,可赏析不同语言形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提高对古代文学语言的审美能力。
探讨作者的精神追求与自我认同:《苍翠楼记》里作者通过对王敬叔的描写,间接表达了对高旷奇逸精神境界的向往;《陋室铭》中刘禹锡借陋室表明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通过对比能深入探讨古代文人在不同生活处境下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共性与差异。
示例三:选C研究古代文人的闲适心境与创作:《苍翠楼记》中王敬叔的生活状态,如“常好客置酒,酒酣,与其兄弟高歌朗吟”,展现出一种闲适、超脱的生活氛围;《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夜晚邀友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出静谧闲适的夜景。对比可研究古代文人在闲适心境下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如何通过文字传达这种心境。
分析文章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苍翠楼记》将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与对王敬叔品格的赞美相融合;《记承天寺夜游》把月夜景色描写与自身被贬后的复杂心境相融合。对比两篇文章,可深入分析情景交融手法在营造氛围、表达情感方面的运用技巧和艺术效果。
感受古代文人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苍翠楼记》虽未明确提及困境,但王敬叔不拘于世俗名利,在山水间找到精神寄托;《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被贬黄州,在与友人夜游承天寺中寻求心灵慰藉。对比能感受古代文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从自然、友情等方面获取力量,调整心态。
参考译文:
《苍翠楼记》
宛陵有许多名山,人们因为李白喜爱在此游览,常常夸赞谈论这些山。然而宛陵这个地方大多是平缓的山冈和低矮的陆地,居住在城里的人起初并没有机会欣赏到山景。出城向西走七里,到达王敬叔的住处,宛陵的群山就从四面汇聚到他的门前,近处的山峦环绕,远处的山峦像鱼鳞一样密集排列。而王敬叔的住处,有他已故父亲种植的古梅、老桂、修长的松树和茂密的竹子,树木阴森,枝叶繁茂成荫,俨然就像云雾缭绕的山门和幽深的石洞。
有一座楼雄伟地横建在山顶,和周围的山景特别相称。王敬叔选取李白诗中的语句,给它取名叫 “苍翠楼”,然后向我索求文章来为它作记。我想天下的事物,凡是那些不能对荣辱成败忘怀的,往往需要借助名声来行事,名声荣耀它就荣耀,名声耻辱它就耻辱,名声成功它就成功,名声失败它就失败。只有那些高远旷达、奇特超逸的人,对时俗无所求,不被外物所拘束,那些山林草野、烟霞泉石之类的事物,又不是人们所争抢的,也不受舆论的禁止,所以可以大量收集、随意取用而不用计较,就像如今苍翠楼托名于李白这件事一样。
当年李白来到宛陵,是出于一时的兴致,精神奔放、气势豪迈,难以揣测。我看王敬叔,天性聪慧开朗,受不了拘束,常常头戴幅巾,身穿村野平民的衣服,潇洒地超脱于尘世之外。他家中的资产加起来不到百金,却常常好客备酒,酒喝得畅快时,就和他的兄弟高声歌唱、朗声吟诵,写下的诗文都没有世俗之人的气质。像王敬叔这类人,本来就应当被李白赞许。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