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之豪杰,有功业之志,其才力虽足有以取济,而无谋士集智以更辅其不迨,使无失乎事机之会,则往往功败业去。
昔东汉董卓之变,孙坚激于忠勇,投袂特起于区区之下郡。奋以诛卓,虽卓亦独惮而避之。董卓之强,天下畏之,诸侯相与歃血而起者凡十一,独曹操与其偏将遇,遂以败北。而坚独以其兵趋之,大破其军,集其锐将。卓深震惮乃遣腹心诣坚和亲咸令疏其子弟胜刺史郡守者悉表用之。向使坚阳合而阴图之,则其取卓易于反掌。不知出此,乃怒辱其使,誓必诛卓,使之愤惧,遂残污洛阳,劫持天子,西引入关,以避其锋而穷其毒。坚已驱卓而收复洛阳之残坏,不能阻山河之固,因形势之便,以观天下之变。乃还军鲁阳,听役于袁术,为之崎岖转战以搏黄祖,卒殒其身于襄、汉之间,无异士伍。此坚之失也。
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操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余,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孙权之勇决进取,无以逮其父兄,然审机察变,持保江东,于权有焉。
夫三国之形,虽号鼎足,而其雌雄、强弱,固有所在。魏虽不能遂并天下,盖不失其为雄强;吴、蜀虽能各据其国,然不免为雌弱。权惟能知乎此,是以内加抚循,而外加备御而已。时有出师动众,以示武警敌者,北不逾合淝,而西不过襄阳,未尝大举轻发,以求侥幸于魏。而魏人之加于我,亦尝有以拒之,未尝困折。是以终权之世而江东安。由是观之,则权之为谋,审于诸葛武侯之用蜀矣。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吴论》,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卓深震惮A乃遣腹B心诣坚C和亲D咸令疏其子弟胜刺史E郡守者F悉表G用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退避,与《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思相同。
B.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不相同。
C.敝,疲惫,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缊袍敝衣”的“敝”意思不相同。
D.师,军队,与《过秦论》中“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的“师”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便提出论点,认为古之豪杰要想建立功业,除了要有志向和才能,还需要有谋士的辅佐。
B.魏、蜀、吴三国虽鼎足而立,但是实际上强弱有别,整体上看,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C.收复洛阳之后,孙坚听命于袁术,替他去攻打黄祖,最后像一个普通士兵一样战死在襄、汉之间。
D.孙策之所以没能在中原崛起,并非他智谋不足,而是因为袁绍和曹操抢先控制了黄河南北的区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相与歃血而起者凡十一,独曹操与其偏将遇。
(2)不能阻山河之固,因形势之便,以观天下之变。
14.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三例为证。(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ADF(3分)解析:卓深震惮,乃遣腹心诣坚和亲,咸令疏其子弟胜刺史郡守者,悉表用之。
11. A(3分)解析:A项,“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为“引来”,意思不相同;B项,“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为“资助”,意思不相同;C项,“缊袍敝衣”的“敝”意为“破旧”,意思不相同;D项,“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的“师”意为“军队”,意思相同。
12. B(3分)解析:“蜀国最弱”错误,魏强,吴蜀皆弱。
13.(8分)(1)(4分)译文:一道结盟起事的诸侯总共十一路,只有曹操和董卓的副将遭遇。
评分参考:定语后置1分,“凡”“遇”各1分,句意1分。
(2)(4分)译文:不能凭借险要的河山,依托有利的局势,来静观天下的变化。
评分参考:“阻”“固”“因”各1分,句意1分。
14.(3分)
(1)孙坚与孙策在战事谋略上的对比,孙策在谋略上胜过孙坚。
(2)孙策与刘备在局势把控上的对比,孙策更能把控战争局势。
(3)孙权与诸葛亮在治国策略上的对比,孙权比诸葛亮更审慎。
(4)魏国、吴国、蜀国在国力上的对比,魏国最强,吴蜀皆弱。
评分参考:每点1分,任答3点给满分,意思符合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古代的英雄豪杰,有建立功业的志向,他们的才能和力量虽然足够用来取得成功,但是如果没有谋士集中智慧来进一步弥补他们(考虑)不到的地方,使得他们不错失事情发展的时机,那么往往就会功败垂成,事业丧失。
以前东汉末年董卓作乱的时候,孙坚被忠义和勇气所激励,在小小的长沙郡中奋然起兵。(孙坚)奋起诛杀董卓,就连董卓也对他特别忌惮而避开他。董卓的强大,天下人都畏惧他。一道结盟起事的诸侯共有十一路,只有曹操和董卓的副将遭遇,随即被打败了。然而孙坚却单独率领他的军队进击董卓,大败董卓的军队,俘虏了董卓的精锐将领。董卓非常震惊害怕,于是派遣心腹到孙坚那里去讲和联姻,(董卓)让孙坚列出他的子弟亲属中所有能胜任刺史、郡守官职的人,(董卓)全部上表推荐任用他们。假使孙坚表面上答应(董卓)而暗地里谋划对付他,那么他要消灭董卓就易如反掌了。(孙坚)不懂得采用这种策略,反而愤怒地侮辱董卓的使者,发誓一定要诛杀董卓,使董卓又愤怒又害怕,于是(董卓)就毁坏了洛阳,挟持天子,向西撤入关中,来躲避孙坚的锋芒并且(得以)继续他残暴的统治。孙坚赶走董卓之后,收复了残破的洛阳,却不能凭借险要的河山,依托有利的局势,来静观天下的变化。竟然撤军回到鲁阳,听从袁术的调遣,为袁术艰难地四处征战去攻打黄祖,最终在襄阳和汉水之间牺牲,和一个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这就是孙坚的失策之处啊。
孙策英勇善战,谋略胜过他的父亲,又有周瑜、鲁肃这样的人才来辅佐他起事。孙策一举拿下了江东,成为了(吴国)三分天下的凭借,假使他没有早死,必定会成为魏国的巨大祸患。孙策之所以没能在中原地区崛起,并不是因为他的智谋和能力不足,大概是因为袁绍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曹操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只是没有空隙来让他介入的缘故。像刘备那样艰难辗转作战,直到头发白了,也没能获得中原地区的一块土地来让自己立足。然而孙策却能够凭借一千多疲惫的士兵,渡过长江,四处征战,没有几年就席卷了整个江东地区,这是他远胜刘备的地方。孙权的勇武、果断和进取心,没办法比得上他的父亲和兄长,然而在审时度势、观察时局变化,守住并保全江东(这方面),孙权却具备这种能力。
当时三国的形势,虽然号称三足鼎立,但它们之间的主次、强弱,本来就是存在的。魏国虽然没能统一天下,但它确实是当时强大的一方;吴国和蜀国虽然能够各自保全自己的国家,但终究不免是弱小的一方。孙权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对内加强安抚治理,对外加强防备守御罢了。有时候出动军队,是为了展示武力、警戒敌人,(但)向北不超过合肥,向西不超过襄阳,从未轻易地大规模出兵,想要侥幸从魏国那里获取(战果)。而当魏国人进攻东吴时,(东吴)也总是有办法抵御他们,从未陷入困境或被打垮,因此在孙权统治的整个时期,江东地区是安定的。由此看来,孙权的谋略,比起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策略要更为审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