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贞观政要·仁恻》《尸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恻》)
        材料二:
        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
        (节选自《尸子·卷三十六》 )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文王之见A太公B望也C一日五反D桓公E之奉F管仲也G列城有数。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非幸御之所”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幸”的意思不同。
        B. “次定州”中的“次”与成语“鳞次栉比”“语无伦次”“屡次三番”中的“次”意思不同。
        C. 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为“少牢”。
        D. 爱,吝惜,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两句中“爱”均为此义。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太宗援引隋炀帝的例子旨在说明修建离宫别苑,把妇女禁闭在深宫中不但耗费了财力,也让宫女们失去了自由,不可取。
        B. 唐太宗将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导致的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饥荒归咎于己。他认为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
        C. 有关部门依据阴阳书上的说辞,认为辰日这一天是不可以哭泣的,连民间都对此有所避讳,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
        D. 材料二认为如果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尊严礼节,这样的人才会得到贤才。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 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
         
        14. 材料二中认为“诚爱天下者得贤”,请概括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唐太宗“爱天下”的。
        (5分)
         
         
        答案:
        10.  C D G (答对一个1分,答对两个2分,答对三个3分。不管顺序。)
        句意:所以周文王拜见太公望,一日往返五次;齐桓公尊奉管仲,列城数座。
            解析:“见”的宾语为“太公望”,“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一日五反”的主语为“文王”,而后面的主语是“桓公”,所以应在“反”后面断开;“奉”的主语为“桓公”,宾语为“管仲”,“也”为句末语气词,故在“也”后面断开。
        11. D   解析:A.正确。“幸”与“御”构成专有名词“幸御”,指帝王巡游时驻跸。/幸亏、幸好。句意: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B.正确。“驻扎/次序/次序/次数”。句意:驻扎在定州。/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形容反复多次。C.正确。D.“均为此义”错误。“吝惜/吝惜/珍惜”。句意:不吝惜钱财。/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12. C   解析:C.“意图阻止唐太宗前往吊唁张公谨”错误。由原文“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可知,有关部门只是不希望他在那天哭,并非阻止前去吊唁。
        13. (1)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
        (2)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  
            【解析】
        (1)“鬻”,卖;“愍”,怜悯,“焉”,他们。(1点1分,句意1分。)
        (2)“诏”,诏令(下诏令);“敕”,命令;“疗”,为……治疗。(1点1分,句意1分。)
        14. (1)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2)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3)慰问士兵,询问患病士兵疾苦。(4)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进行祭奠。(5)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李思摩吸去污血。     
        (1点1分,2点3分,3点5分。满分5分。)
        【解析】
        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可知,释放被禁闭在深宫中的宫女,任凭她们选择配偶,也减轻修建离宫别苑给老百姓带来的负担。
        由原文“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嚣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可知,关中大旱,百姓发生饥荒,出现卖儿女的现象,派遣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
        由原文“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可知,亲自写下诏书派人送到患病士兵的病床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
        由原文“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可知,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
        由原文“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可知,亲自为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被乱箭射中的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吸去污血。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女。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妇女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女三千多人。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悼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于是痛哭不已。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供奉牛、羊、猪,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失声,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生还的士兵回到家乡,把这些情形告诉给死难者的父母,这些老人们说:“我的儿子死了,天子还为他哭泣,真是死而无憾啊。”唐太宗征战辽东时,在攻打白岩城的战役中,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唐太宗亲自为他吸去污血,将士们无不受到感动和激励。
        材料二:
        真心爱护天下的人会得到贤才。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孩子生病了,慈母求见良医,顾不得自己的尊严礼节;爱子陷入监狱,父母奔走求救于大官之间,也不会吝惜钱财。一个人把天下人看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寻找治理天下的良医时,就不会计较礼貌,奉养他们也不会吝惜钱财。所以周文王拜见姜太公时,一天五次往返;齐桓公奉养管仲,将几座城池都分封给了他。这就是为什么文王的国家虽然偏僻弱小,桓公的行为虽然污秽不洁,却能够为政于天下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言文练习
        《贞观政要·论君道》《便宜十六策·治国》《说苑·正谏》《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史记·乐书》《贞观政要·论礼乐》《贞观政要·礼乐》《荀子·乐论》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谏太宗十思疏》《吕氏春秋·举难》《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贞观政要·论忠义第十四》《豫让论》《司空房玄龄事继母》《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
        《准南子·主术训》《贞观政要·崇儒学》《孔丛子·刑论》《贞观政要·论刑法》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资治通鉴·一九二·唐纪八》《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
        《贞观政要·论择官》(二)《贞观政要·悔过》《苏轼集·补遗》
        《魏征为太子洗马》《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
        《贞观政要·论杜谗》《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治国如栽树》
        《贞观政要·李勣传》《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
        《贞观政要·诚信》《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贞观政要·论征伐》
        《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贞观政要·直谏》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二)《贞观政要·房玄龄传》
        《贞观政要·论公平》《贞观政要·论行幸》
        《贞观政要·论灾祥》《贞观政要·尊敬师傅》(二)
        《贞观政要·论田猎》《贞观政要·公平》
        《贞观政要·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政要·慎所好》《贞观政要·务农》《唐太宗吞蝗》
        《贞观政要·论俭约》(二)《贞观政要·论务农》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贞观政要·封建第八》《贞观政要·论安边》《鸿门宴》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