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陆贽请令台省长官各举其属》《取材》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陆贽请令台省长官各举其属,著其名于诏书,异日考其殿最,并以升黜举者。五月戊辰,诏行贽议。
        未几,或言于上曰:“诸司所举皆有情故,或受货赂,不得实才。”上密谕贽:“自今除改,卿宜自择,勿任诸司。”贽上奏,其略曰:“国朝五品以上,制敕命之,盖宰相商议奏可者也。六品以下则旨授,盖吏部铨材署职,诏旨画闻而不可否者也。开元中,起居、遗、补、御史等官,犹并列于选曹。其后幸臣专朝,舍佥议而重己权,废公举而行私惠,是使周行庶品①,苟不出时宰之意,则莫致也。”又曰:“宣行以来,才举十数,议其资望,既不愧于班行,考其行能,又未闻于阙败。而议者遽以腾口,上烦圣聪。道之难行,亦可知矣!请使所言之人指陈其状,其人受贿,某举有情,付之有司,核其虚实;谬举者必行其罚,诬善者亦反其辜。何必贷其奸赃,不加辩诘?私其公议,不出主名,使无辜见疑,有罪获纵,枉直同贯,人何赖焉!又,宰相不过数人,岂能遍谙多士!若令悉命群官,理须展转询访;是则变公举为私荐,易明扬以暗投,情故必多,为弊益甚。”又曰:“盖尊者领其要,卑者任其详,是以人主择辅臣,辅臣择庶长,庶长择佐僚,将务得人,无易于此。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往者则天欲收人心,进用不次,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又曰:“则天举用之法伤易而得人,陛下慎简之规太精而失士。”上竟追前诏不行。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材料二: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②其贤能,练核③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④,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⑤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选自王安石《取材》,有删改)
        [注]①周行庶品:文中指朝廷的众多官员。②遴柬:选拔。③练核:精心查验。④守文之君:遵守成法的君王。⑤左雄:东汉南郡涅阳(在今河南南阳)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工人之为A业也B必先淬砺C其器用D抡度E其材干F然后致力寡G而用功H得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下属官员,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属”的意思不同。
        B.废,废弃,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C.见,表被动,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见”的意思相同。
        D.焉,句末语气词,与“风雨兴焉”(《荀子·劝学》)中“焉”的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上颁诏实施陆贽的建议,但有人上报皇上说,各部门所举荐的官员都存在人情关系,朝廷不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
        B.陆贽说,朝廷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发布诏令来任命他们,这大概是经由宰相互相商酌计议、奏请皇帝批准的任命方法。
        C.陆贽认为,武则天选拔人才的方法失误在于变动太快,但能得到人才;皇上选拔官员的准则过于精细,反而失去了人才。
        D.王安石认为,要得到称职的人才,应像左雄说的那样,考查儒生撰写笺奏的能力,考查文职官吏掌握自家所传经学的能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著其名于诏书,异日考其殿最,并以升黜举者。(4分)
         
        (2)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4分)
         
        14.陆贽和王安石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观点和做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BDF[(原文标点)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
        11.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废”是名词,意思是“荒废的事业”,两个“废”的意思和用法不同)
        12.D(“考查儒生撰写笺奏的能力,考查文职官吏掌握自家所传经学的能力”错误,根据原文“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可知,应该是“考查儒生掌握自家所传经学的能力,考查文职官吏撰写笺奏的能力”)
        13.(1)将被举荐者的名字写在诏书上,日后考核他们政绩的优劣,同时据此对举荐者进行升迁或贬黜。(给分点:“著”“考”“升黜”各1分,句意1分)
        (2)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在这方面没有用心呢?(给分点:“道”“急务”“有意”各1分,句意1分)
        14.①陆贽和王安石都认为选拔人才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1分)②两人都认为选拔人才的方法很重要,并且都提出了有关选拔人才的意见。(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陆贽请求让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各自举荐自己的下属官员,将被举荐者的名字写在诏书上,日后考核他们政绩的优劣,同时据此对举荐者进行升迁或贬黜。五月戊辰日,皇上颁诏实施陆贽的建议。
        没过多久,有人对皇上说:“各部门所举荐的官员都存在人情关系,有的还接受了贿赂,因而不能得到有真才实学的人。”皇上暗中告诉陆贽说:“从今以后,任命和改任官员,你应当自行选择,不要让各部门去做。”陆贽进上奏章,大略是说:“本朝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发布诏令来任命他们,这大概是经由宰相互相商酌计议、奏请皇帝批准的任命方法。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任命方法,则是通过圣上的旨意来授予的官职,即经由吏部铨选人材,署任职务,皇帝在诏书上画押(表示知晓),但不置可否。开元年间,起居郎、起居舍人、拾遗、补阙、御史等官职,仍然由吏部选任上报。那以后,受宠的大臣独揽朝政,舍弃众人的意见而看重自己的权势,废弃公正的举荐而施行私人的恩惠,这就使得朝廷(各个职位上)的众多官员,如果不合当时宰相的心意,那就无法得到任用。”陆贽又说:“这项建议宣布实施以来,才举荐了十几个人,论他们的资历和声望,已是无愧于他们的班列位次,考查他们的品行和才能,又没有听说有缺失败坏的地方。然而,议论的人骤然横加批评,向上打搅陛下的听闻。治道的难以实行,由此也可见一斑了!请让进言的人指出并陈述具体情况,讲清楚哪个人接受了贿赂,哪个人举荐时作弊,将这些人交付给有关部门,核实所言是实在的,还是没有根据的;对于举荐失误的人一定要实行惩罚,对于诬陷好人的人也应当反过来追究他的罪责。为什么要姑息他们的奸诈与贪赃行为而不肯给以辨别与追究呢?将公开的评议变成私下进行的活动,而不肯公布进言者的姓名,致使无罪的人被怀疑,使有罪的人得到纵容,无论亏理还是有理,全都一样对待,人们还有什么依靠呢!再者,宰相不过只有几个人,哪里能够普遍熟悉众多的士人!如果让宰相任命所有的官员,按理必须反复询问访求;这样便会将公开的举荐变成私下的推荐,将察举贤能之士的做法变成暗中进行的请托,人情请托之事必定很多,形成的弊病就更加严重了。”陆贽又说:“一般说来,地位尊贵的人统领事务的纲要,地位卑微的人负责细节的处理,所以君主选用宰相,宰相选任各部门的长官,各部门长官选择辅佐官员,要务求用人得当,便无法改变这种做法。寻求人才贵在广博,考核官吏的成绩贵在专精。过去武则天想收买人心,提拔任用官员不依寻常的次序,不但百姓可以举荐士人,而且也可以自行举荐自己。然而,由于对官吏的考核督责十分严格,官员的升降都很迅速,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她有知人之明,连续几朝都仰仗她选拔出的众多士子为朝廷效力。”陆贽又说:“武则天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失误在于变动太快,但是能够得到人才,陛下慎重选拔官员的准则过于精细,反而失去了人才。”皇上最终还是追回了此前发布的诏书,不再实施。
        材料二:
        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将工具淬火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选拔士子当中的贤能者,精心查验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了。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在这方面没有用心呢?然而在这之中得到人才的有,失去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人才有,选错了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如果一定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该像汉代左雄所提议的那样,对儒生考查他们掌握自家所传经学的能力,对文职官吏考查他们撰写笺奏的能力,这样做才是恰当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有雀生鸟旃于城之陬》《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二》《论逐路取人札子》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隋文帝开皇二十年,上使太子勇参决军国政事》
        《勒进攻准于平阳》《勒因飨高句丽》《魏太子恂不好学》
        《曹操闻攸来》《三国志·袁绍传》《资治通鉴·东海王苻坚》《六逆论》
        《燕王守光尝衣赭袍》《仁恭有爱妾罗氏》《羌豪迷吾复与诸种寇金城塞》《读通鉴论》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荀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淮南子·兵略训》《孟子·离娄上》
        《资治通鉴·唐记九》《唐鉴》《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读通鉴论》
        《资治通鉴·稹复上疏》《读通鉴论》《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何博士备论》《读通鉴论》
        《冬,高祖在邯郸》《李世勣尝得暴疾》《读通鉴论》
        《建武三年,帝谓太中大夫来歙曰》《光武失御嚣之道矣》《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民有歌淮南王者曰》《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
        《三家分智氏之田》《韩非子·奸劫弑臣》《豫让论》《亮尝自校簿书》《杨颙之谏诸葛公曰》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项羽既定河北》《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两敌相争,此兴彼败》《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房琯喜宾客,好谈论》《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春,二月,亮遣使约吴同时大举》
        《魏书·高允传》《魏高宗起太华殿》《资治通鉴·大将军光忧懑》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商君书·外内》《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通典·序》
        《三月,魏以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
        《剖身藏珠》《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二)《安禄山专制三道》
        《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魏主以浩监秘书事》
        《资治通鉴》序《资治通鉴》表《六月戊午,胡烈讨鲜卑秃发树机能于万斛堆》《百战奇略·车战》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