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刘羲叟传》《曲洧旧闻》《举刘羲叟札子》《能改斋漫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刘羲叟,字仲更,泽州晋城人。欧阳修使河东,荐其学术。试大理评事,权赵州军事判官。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及修唐史,令专修《律历》《天文》《五行志》。寻为编修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以母丧去,诏令家居编修。书成,擢崇文院检讨,未入谢,疽发背卒。羲叟强记多识,尤长于星历、术数。著《十三代史志》《刘氏辑历》《春秋灾异》诸书。
        (节选自《宋史·刘羲叟传》)
        材料二:
        欧公下士,近世无比。作河北转运使,过滑州,访刘羲叟于陋巷中。羲叟时为布衣,未有知者。公任翰林学士,常有空头门状数十纸随身,或见贤士大夫称道人物,必问其所居,书填门状,先往见之果如所言则便延誉未尝以外貌骄人也。    
        (节选自朱弁《曲洧旧闻·卷三》
        材料三:
        【举刘羲叟札子】
        臣昨奉敕差往河东,伏见泽州进士刘羲叟,有纯朴之行,为乡里所称,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可与汉之歆、向、张衡、郎顮之徒为比。致之朝廷,可备顾问。伏乞特赐召试,或不如所举,臣甘当朝典。
        【缴进刘羲叟春秋灾异奏状】
        右臣近曾荐举泽州进士刘羲叟,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如汉歆、向、张衡、郎顕之比。乞赐召试,升之朝廷,可备顾问。臣今有收得刘羲叟所撰《春秋灾异集》一册,其辞章精博,学识该明,论议有出于古人,文字可行于当世,然止是義叟所学之一端。其学业通博,诘之不可穷屈。其文字一册,臣今谨具进呈。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早赐召试。谨具状奏闻。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四:
        宋景文公(宋祁)笔记云: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嚱”。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汾、晋之间,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曰“喏”。而司空图作《休休亭记》又用之。修书学士刘羲叟为余言“《晋书》‘咄嗟而办’非是,宜言‘咄喏而办’”。然“咄嗟”前世人文章中多用之,或自有义耳。
        已上皆宋说。余按孙楚诗云:“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李善引《苍颉篇》曰:“咄,啐也。”《说文》曰:“啐,惊也。”王弼《周易注》曰:“嗟,忧叹之辞。”乃知宋为是而刘为非。
        (节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先往见A之B果如C所言D则便E延誉F未尝G以外貌H骄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权,在古代指暂代官职,与“摄”“假”“领”“除”等词意思相同。
        B.书,书写,与《与妻书》中“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的“书”意思不同。
        C.伏乞,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时用的敬辞,表示恭敬和恳切。
        D.“乃知宋为是而刘为非”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欧阳修非常重视人才,他担任河北转运使时,曾到滑州的陋巷中拜访还是平民的刘羲叟,并随身携带空白拜帖以随时拜访贤才。
        B.欧阳修在呈给皇帝的奏状中将刘羲叟与汉代刘歆、张衡等人相比,并认为刘羲叟所撰的《春秋灾异集》只是他学问的一个方面。
        C.刘羲叟认为《晋书》中“咄嗟而办”这一表述不准确,他认为应该是“咄喏而办”,宋祁和吴曾对刘羲叟的说法都表示认同。
        D.在修撰唐史时,刘羲叟专门负责编写《律历》《天文》《五行志》,并在完成编修后得到提拔,但还未入朝谢恩便因病去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寻为编修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以母丧去,诏令家居编修。
                   
        (2)其学业通博,诘之不可穷屈。其文字一册,臣今谨具进呈。
                   
        14.欧阳修举荐刘羲叟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 BDF(原文标点为:先往见之,果如所言,则便延誉,未尝以外貌骄人也。)
        11. A(A项,“领”在古代多指兼任官职,与“权”意思不完全相同;“除”在古代指任命、授职,与“权”意思不同。B项,后者意思是书信。D项,前者意思是才,后者意思是竟。)    
        12. D(“宋祁和吴曾对刘羲叟的说法都表示认同”错,根据材料四“然‘咄嗟’前世人文章中多用之,或自有义耳”“乃知宋为是而刘为非”,可见两人都不认同刘羲叟的说法。)
        13.(1)(刘羲叟)不久担任编修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朝廷下诏让他在家中编修(史书)。(“寻”“去”“家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他的学业通达渊博,追问他(也)难以穷尽。这一册文字,我现在恭敬地进献(给陛下)。(“诘”“穷屈”“谨”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有纯朴的品行,被乡里人称赞;②广泛涉猎经史,明白治乱的道理;③学问才能可与汉代诸学者相比;④所撰《春秋灾异集》辞章精博,学识渊博。(每点1分,答出三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羲叟,字仲更,是泽州晋城人。欧阳修出使河东,举荐了他的学问才能。刘羲叟试任大理评事,暂代赵州军事判官。他精通算术,兼通《大衍》等多种历法。等到修撰唐史时,让他专门修撰《律历》《天文》《五行志》。(刘羲叟)不久担任编修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朝廷下诏让他在家中编修(史书)。书完成后,提升为崇文院检讨,还没有来得及入朝谢恩,就背上生毒疮去世了。刘羲叟记忆力强知识渊博,尤其擅长星历、术数。他著有《十三代史志》《刘氏辑历》《春秋灾异》等书。
        材料二:
        欧阳修礼贤下士,近代以来无人能比。他担任河北转运使时,经过滑州,到陋巷中拜访刘羲叟。刘羲叟当时还是平民,没有人知道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时,经常随身携带数十张空白的拜帖,有时见到贤能的士大夫称赞某人,必定会询问那人的住处,书写填好拜帖,先去拜访他,若对方确实如人所言有才德,便立即加以宣扬赞誉,从未因对方的外貌或身份而傲慢相待。
        材料三:
        【举刘羲叟札子】
        我昨天奉皇上的命令前往河东,看到泽州进士刘羲叟,有纯朴的品行,被乡里人称赞,广泛涉猎经史,明白治乱的道理。他的学问贯通天人祸福的关系,可以与汉代的刘歆、刘向、张衡、郎蹞这一类人相比。把他招到朝廷,可以作为顾问。我请求皇上特意赐予他召试的机会,如果他不像我举荐的那样,我甘愿接受朝廷的处罚。
        【缴进刘羲叟春秋灾异奏状】
        我最近曾经举荐泽州进士刘羲叟,他的学问贯通天人祸福的关系,如同汉代的刘歆、刘向、张衡、郎颤这一类人。请求赐予他召试的机会,让他进入朝廷,可以作为顾问。我现在收到刘羲叟所撰写的《春秋灾异集》一册,他的辞章精博,学识渊博,论议有超过古人的地方,文字可以在当世流传,然而这只是刘羲叟学问的一个方面。他的学业通达渊博,追问他(也)难以穷尽。这一册文字,我现在恭敬地进献(给陛下)。恳请陛下将书册交付两制官员审阅,如果有可取之处,请求早日赐予他召试的机会。恭敬地呈上状子奏报陛下。
        材料四:
        宋景文公(宋祁)的笔记中写道:蜀地的人看到事物感到惊奇诧异时,就会说“噫嘻戲”。李白创作《蜀道难》时就沿用了这个词语。在汾州、晋州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一带,地位尊贵的人呼喊身边的侍从说“咄”,侍从一定回答说“喏”。而司空图写作《休休亭记》时又使用了这两个词。编修史书的学士刘羲叟对我说:“《晋书》中说‘咄嗟而办’是不对的,应该说‘咄喏而办’。”然而“咄嗟”在前代人的文章中被多次使用,或许它自己有特定的含义。
        以上都是宋祁的说法。我考察孙楚的诗中说:“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李善引用《苍颉篇》的话:“咄,就是啐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啐,是惊吓的意思。”王弼的《周易注》说:“嗟,是表示忧愁叹息的词语。”由此才知道宋祁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刘羲叟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陈文传》《宋史·韩通传》《宋论·太祖》
        《五年六月戊戌,孝宗崩》《赵汝愚拥立宁宗论》《宋史·赵良嗣传》
        《宋史·王安石传》(五)《宋史·高登传》(二)
        《宋史·蔡齐传》(二)《宋史·赵希怿传》
        《宋史·王韶传》《与王子醇书(其三)》《宋史·曹彬列传》《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宋史·苏舜钦传》《苏氏文集序》《宋史·张逸传》
        《宋史·侍其曙传》《宋史·马廷鸾传》(二)
        《宋史·马廷鸾传》《宋史·杨克让传》
        《宋史·周渭传》《宋史·郭琼传》
        《宋史·解晖传》《宋史·李彦仙传》
        《宋史·任颛传》《宋史·杨崇勋传》
        《宋史·赵雄传》(二)《宋史·杨石传》
        《宋史·陈从易传》《宋史·张耒传》
        《宋史·李孝寿传》《宋史·孔文仲传》
        《宋史·贾昌朝传》《宋史·王岩叟传》(二)
        《宋史·王岩叟传》《宋史·李防传》
        《宋史·江万里传》《宋史·杨文仲传》
        《宋史·崔遵度传》《宋史·何郯传》(二)
        《宋史·余靖传》(二)《宋史·杨澈传》
        《宋史·刘清之传》《黄溪夜泊》《宋史·欧阳修传》
        《宋史·魏咸信传》(二)《宋史·魏咸信传》
        《宋史·王德传》《宋史·王曙传》
        《宋史·朱昂传》《宋史·许将传》
        《宋史·王居安传》《宋史·富弼传》(三)
        《宋史·胡旦传》《宋史·李若谷传》(二)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