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小石附于山,山力能得持之;在沙丘之间,小石轻微,亦能自安。至于大石,沙不能持,处危峭之则,必崩坠于坑谷之间矣。大智之重,遭小才之将,不能持,则将有大石崩坠之难也。或伐薪于山,轻小之木,合能束之,至于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则委之于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归。由斯以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
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后说者用,前二难用,后一易行也。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
( 节选自王充《论衡·效力》)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无所 A 留止 B 非圣才 C 不明 D 道大 E 难行 F 人 G 不能用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胜,能承担、能承受,与《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 的 “胜” 字意思相同。
B. 《易》,亦称作《易经》或《周易》,与《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并称为 “五经”。
C. 霸王,称霸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的 “渔樵” 用法相同。
D. 特,仅仅、只是,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的 “特” 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智慧高明的人如果没有人扶持他,即使位高权重,也无法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像处在陡峭悬崖上的大石头,随时都可能坠落深谷。
B. 孔子和管仲都是山中巨木般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管仲大展身手,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因为二者遇到的君主不一样。
C. 要横渡江海就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就得依托车马。贤才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车,只有充分重用他们,才能够安社稷立功业。
D. 任用的并非贤人,却想建功立业,就好像要让夏至的夜晚变长、对着天空射鱼一样,这只有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才能办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时文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4 分)
(2)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近也。(4 分)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人才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10.BDF 正确的断句是: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
11.D 两个“特”都是“仅仅、只是、只不过”的意思。
12.D “这只有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才能办到”错误,原文是“虽舜禹犹亦困”,意思是即使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也办不到。
13.(1)有时人们会因此而发怒,用斧头把货物砍烂毁坏,这就是伍子胥与屈原遇害的原因。(得分点:时或,有时候;斧斫,用斧头砍;取害,遇害;此……也,判断句式。每点 1 分,共 4 分。)
(2)英明的君王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下,就能安抚远方的民众并招致近处的百姓。(得分点:明王,英明的君王;下下,谦恭地对待臣下;怀远,安抚远方的民众;致近,招致近处的百姓。每点 1 分,共 4 分。)
1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贤明君主的托举和赏识,突出的是贤主赏识的重要性。
②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强调的是人才本身的作用。(每点 2 分,共 4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小石头依附在山上,山的力量足够支撑起它;处在沙丘之间,小石头由于轻微,也能不依靠外力安稳地待在那里。至于大石头,沙土不能将其覆盖,山不能支撑起它,处在高峻陡峭的悬崖之上,就一定会崩坠到深谷之中。智慧高明的人,遇到才能低下的地方长官,没有周围的人像沙土一样的扶助,即使身处显赫的位置,也不能使他的地位稳固,那就有像大石头崩坠到深谷那样的危险。有人到山上砍柴,轻小的木柴合并于一处就能捆起来。至于十围以上粗的大木头,拉它不能动,推它不能走,只好把它丢弃在山林里,收拾起捆扎好的小木柴回家。照这样说,有智慧、能力高的人,他就像是十围以上粗的大木头,一般人没有能力举荐他,就像是砍柴的人不能推拉动大木头一样。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家留用他,并不是圣人的才能不高明,而是因为先王之道太深奥而难以施行,一般的君主难以任用他。这样看来,孔子就像是山中巨木那样的人。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这靠的是管仲的能力。管仲有能力,齐桓公能重用他,就可以说齐国是很强大了。吴王不能任用伍子胥,楚王不能任用屈原,这两个人的能力很强,而两位君主不能重用。重物举不起来,就把它丢弃在地上离开,这样做算是好的。有时人们会因此而发怒,用斧头把货物砍烂毁坏,这就是伍子胥与屈原遇害的原因。水中的鱼,常常是大鱼吃小鱼,估计嘴能够容纳,然后再吞食进去,要是嘴巴装不下,就会卡住喉咙吞不下去。因此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最后一次的建议被采纳,是因为前两次游说的内容难以采用,最后一次的容易施行。看管仲的《明法》,读商鞅的《耕战》,他们提出的观点本来就不是能力低劣的君主所能采用的。
材料二:
国君想要治理天下并在后世永留荣耀的名声,就必须尊重贤人并屈身礼待士人。《周易》上说:“在上的人谦恭待臣下,那前途就很光明。”又说:“以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身份卑贱的人,会大得民心。”英明的君王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下,就能安抚远方的民众并招致近处的百姓。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到达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因此,横渡大江大海的人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的人得依托车马,要成就王霸大业的人得依托贤人。伊尹、吕尚、管仲、百里奚这些人,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车。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因为主持国家政权,走建功立业的道路,不得不这样做。犹如手艺高超的建筑师建造宫室,测量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木材,考察劳作量就知道需用工人的数量。所以吕尚受到周文王的聘请,天下的人就知道殷商快要灭亡,而周将称王天下;管仲、百里奚被齐桓公和秦穆公任用,天下的人就知道齐国、秦国一定会建立霸业了。这难道只是船和车的作用吗?成就王霸大业固然有人,亡国破家也固然有人。夏桀任用干莘,商纣任用恶来,宋王用了唐鞅,齐国用了苏秦,秦始皇用了赵高,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将会灭亡。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要使夜晚变长;又如同对着天空射鱼,想要发出的箭必中。即使是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也办不到,更何况世俗的君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