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或问曰:“ ”曰:“生而知之者寡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顺,人惟贤,镜惟明。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民下也;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
(节选自荀悦《申鉴》)
材料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第十八》)
材料三: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辩黑白岂不愚而知矣哉!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然而人谓之富,何也?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是杅杆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节选自《荀子·儒效篇》)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俄而原A仁义B分是非C图回天下D于掌上E而辩回黑白G岂不愚H而知矣哉!
11.填入材料一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3分)
A.生而知之者多乎?
B.世之治乱皆由学乎?
C.君子何以为鉴?
D.君子曷敦乎学?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鉴》中“生而知之者寡矣”,与韩愈《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表达的意思和目的相近。
B.《礼记》认为老师一定要知道学生的过失:有的贪多,有的求少,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止。
C.《荀子》鼓励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让自己的地位变得高贵,智力变得聪慧,经济变得富有。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这一话题,分别从“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侧弁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4分)
(2)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4分)
14.材料二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阐释“进学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3分)BCG(突然就能探究仁义的根源,分辨是非,处理天下大事就像分辨手掌上黑白颜色那么简单,这难道不是由愚昧变成明智吗!)
11.(3分)D
12.(3分)C(“经济变得富有”错。)
13.(8分)(1)(有人)斜戴帽子、脸有污垢,是因为没有照镜子;所以君子应当致力于明鉴。
评分建议:“侧弁垢颜”“鉴于明镜”“惟鉴之务”及语意通顺各1分。
(2)(学生)没有能力提问,老师应讲给他听;讲了还不懂,就可以停下来。
评分建议:“力”“语”“舍”及语意通顺各1分。
14.(3分)老师角度:①了解学生的心理,发扬学生的优点并挽救过失。②答疑解惑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学生角度:学习要先易后难,顺其自然。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问道:“君子为什么要劝导并勉励学习呢?”有人回答说:“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很少。百姓和士子的忧思与安乐,国家政治的清明与昏乱,都是由学习盛衰导致的,劝导并勉励学习不是应该的吗?”君子有三种可以借鉴的事物。世人把镜子作为照影的物品,君子以过去为鉴可以吸取教训,以人为鉴可以向贤士学习,以镜为鉴可以明照自身。夏朝和商朝的衰落,是没有以大禹和商汤为鉴;周朝和秦朝的败落,是没有以百姓为鉴;有人斜戴帽子、脸有污渍,是因为没有照镜子;因此君子应当致力于明鉴。
材料二: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一味贪多,有的不肯多学,有的见异思迁,有的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的产生,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做教师的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加以补救。所谓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
善于学习的人,会使老师教得轻松但效果加倍,并将成就归功于老师的教导;不善于学习的人,会使老师费尽心力却效果不佳,反而会埋怨老师教得不好。善于学习的人,如同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劈开的部分入手,再逐步解决结节之处,经过日积月累,疑难自然迎刃而解;不善于学习的人则本末倒置。善于教学的人,好比撞钟:轻叩则声响微弱,重击则声震四方,待钟声自然消散后再接续回应;不善于教学的人往往与此相反(急于应对)。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重要方法。
只会记诵书本而没有领会,这种人不能把他作为老师。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解答。学生没有能力提问,老师应讲给他听;讲了还不懂,就可以停下来。
材料三:
我想由卑贱变得高贵,由愚昧变得智慧,由贫困变得富有,可以吗?
回答道:恐怕只有通过学习吧!那些学习的人,能遵行学到的东西,就可叫做士人;能勤奋努力的,就可叫做君子;能精通学到的东西,就是圣人。既然最高可以成为圣人,次等的可成为士人君子,那么谁能阻止我上进呢?以前,还只是一个浑浑顿顿的普通人,突然间便可跟尧、禹齐名,这难道不是由卑贱变成高贵吗!以前,竟不能区分户内与户外礼节的区别。突然就能追溯仁义的根源,分辨是非,处理天下大事就像分辨手掌上黑白颜色那么简单,这难道不是由愚昧变成明智吗?过去一无所有,顷刻间治理天下的大权全部到了他手中,这难道不是由贫穷变得富有了吗?如果有一个人,他贮藏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即使靠借贷过活,人们也会说他富有。他的那种财宝,既不能够穿;也不能够吃;即使卖它也不能很快出售。但是人们却说他富有,为什么呢?这难道不是因为他这里确实有巨大的财富吗?这样看来,学识渊博也就成为富人了,这难道不是由贫困变得富有了吗?所以,虽然君子没有官位也高贵,没有俸禄也富有,不用说话也能取信于人,不用发怒也有威严,处境穷困依然荣耀,处境孤独仍然快乐,君子那些最高贵、最富有、最庄重、最严肃的实质都集中在这种学习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