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有雀生鸟旃于城之陬》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宋有雀生鸟旃【注】于城之陬。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长夜之饮于室中,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
        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狐咺正议,斫之檀衢。
        燕昭王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三晋之师会之。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
        荀子论之曰: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湣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焉。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礼义而由权谋也。
        (取材于《资治通鉴》)
        【注】鸟旃:鹞类猛禽。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齐、魏为国            敌:敌对
        B.且令赵秦以伐齐之利      啖:利诱
        C.后世言恶则必焉          稽:考查
        D.唯其不礼义而由权谋也    由:施行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霸亟成                B.长夜之饮于室中
        唯利求                 天下大僇
        C.三晋之师会              D.之分魏师略宋地
        国疑之                 攻取其边城自益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抚循其人,益为富实
        燕昭王安抚宋国百姓,使他们更加富足
        B.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乐毅)亲率燕军,长驱直入追击溃败的齐军
        C.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
        齐王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不与臣子商议
        D.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
        长期将结交外邦、对外扩张当作要务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齐湣王攻灭了宋国,却并没有从宋康王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B.乐毅对齐国认识深刻,既看到其实力雄厚,又看到其民心动摇。
        C.剧辛反对乐毅孤军深入,是因为他满足于既定战果,缺少远见。
        D.荀子认为以提倡礼义或树立信誉来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家强大。
        10.齐湣王,又称“齐愍王”。《逸周书·谥法解》曰“在国逢难曰愍”,孔晁注“逢难”云“逢兵寇之事也”。请你结合选文,分析齐湣王获此谥号的原因以及齐国战乱的根源。(6分)
        1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共1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微生姓,高名,鲁人,素有直名者。醯,醋也。人来乞时,其家无有,故乞诸邻家以与之。夫子言此,讥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注】;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注】绞:尖刻刺人。
        ①孔子对微生高的评价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4分)
        ②请根据四则材料内容,概括孔子对“直”的认识。(6分)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贾)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回)
        ①贾雨村的这段话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正邪两赋论”,其中,“正”与“邪”的特征分别是什么?“正邪两赋”的意思是什么?(4分)
        ②在贾宝玉身上,“正邪两赋”有怎样的体现?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解说。(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 A 7. D    8. A    9. C
        10. 答案要点:
        ①原因:齐湣王在位期间,齐国受到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进攻,导致齐国大乱自己流亡。
        ②根源:齐湣王不崇尚礼义而沉溺权谋。对外,他觊覦别人的成果,频频发动战争,引起诸侯的痛恨和联手报复;对内,他罢黜甚至屠戮忠臣贤士,造成上下离心,政令暴戾,引起百姓怨愤。
        11.(1)①答案要点:
         A.孔子批评微生高不直率。
        B.原因:当有人向微生高求醋时,他家没有醋却未直言相告,而是特意从邻居家
        讨来给人。他这样做是“曲意殉物,掠美市恩”。
        ②答案要点:
         A.“直”的要义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
        B.一味“直”并不可取,需要在学习(礼义)中明理,才能避免尖酸刻薄。
        (2)①答案要点:
        第一问:“正”的特征是清明灵秀;“邪”的特征是残忍乖僻。
        第二问:“正邪两赋”的意思是:正气与邪气两不相下,赋形于人。
            ②答案示例:
         示例一:贾宝玉的“正邪两赋”体现在他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他不看重封建社会的礼法,尊重怜惜地位低下的女性。他与晴雯发生口角后,为哄晴雯高兴陪她撕扇;他怜惜刘姥姥贫苦,向妙玉讨下成窑盅送给她卖钱度日。但宝玉身上也有纨绔习气,乖张任性。只因李嬷嬷喝了他的茶便摔了茶盏嚷着撵人;只因开门迟了就一脚踹在袭人的肋下。
        示例二:贾宝玉的“正邪两赋”体现在他对待读书的态度上。贾宝玉以读“闲书”为乐。他向往爱情和自由,喜欢读当时被视作“淫词艳曲”的《西厢记》《牡丹亭》;他腹有诗书,在大观园题写对额时才思敏捷。贾宝玉反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的读书。他厌恶仕途经济,因此对《孟子》大半夹生,对时文八股更是深恶痛绝,将读书人称为“禄蠹”,可见其离经叛道。
         
         
        参考译文: 
        宋国发生雀鸟在城边生下鹞鹰的怪事,太史对此卜了一卦,说:“吉利。小的生出大的,预示宋国必将称霸天下。”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掉滕国,攻占薛地,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向南战胜楚国,占地方圆三百里,向西打败魏军,宋国一时成为可与齐国、魏国相匹敌的国家,于是宋康王对成就霸业更加自信。他想早日完成霸业,便射天鞭地,砍倒土神和谷神的塑像而后将其烧毁,来显示自己的威势能够制服鬼神。他在宫中整夜饮酒,国中没有人敢不呼万岁。天下的人都称他为“桀宋”。
        齐湣王起兵伐宋,宋国百姓四下逃散,弃城不守,宋康王逃往魏国,死于温县。齐湣王灭掉宋国后十分骄傲,便向南侵入楚国,向西攻打赵、魏、韩三国,想吞并东西二周,自立为天子。狐咺义正辞严地劝谏他,被斩首于檀台大路上。
        燕昭王安抚百姓,使燕国更加富足,于是他与乐毅商议进攻齐国。乐毅说:“齐国有诸侯盟主的余力。地广人多,凭燕国的一国之力攻打是不易的。如果大王一定要讨伐它,不如联合赵国及楚国、魏国。”燕王便派乐毅约定赵国,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并让赵国用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各国苦于齐湣王的骄横暴虐,都争着和燕国一起谋划攻打齐国。
        燕王调动全部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率军队与韩、赵、魏联军前来会合。乐毅一并指挥秦、魏、韩、赵四国联军讨伐齐国。齐湣王集中国内全部人力进行抵御,大败。乐毅撤回秦国、韩国军队,令魏国军队进攻宋国旧地,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亲率燕军,长驱直入追击溃败的齐军。剧辛说:“齐国强大燕国弱小,依靠各国的帮助我们才打败齐军,应该及时攻取边境城市壮大自身,这才是长久的利益。现在大军过城不攻,只把深入齐境作为出师的名义,对齐国没有损害,对燕国没有好处而会结下深怨,日后必定要后悔。”乐毅说:“齐王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不与臣子商议,罢黜贤良人士,政令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现在齐国军队已战败逃亡,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内部发生动乱,齐国就可以谋取了。” 于是率军深入齐地。齐国果然大乱失去秩序,齐湣王出逃。
        荀子评论说:治理国家的人提倡礼义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使用权谋就会灭亡。带领国家追逐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道义,遵守信用,唯利是图;对内为了一点小利不怕欺骗人民,对外为了追求大的利益不怕欺骗友邦。对内不好好治理自己拥有的,却常常觊覦别人拥有的,像这样,臣子百姓就没有不以奸诈之心对待上司的。上欺下,下瞒上,于是上下关系分崩离析。像这样,敌国轻视他,盟国不信任他,权谋一天天盛行而国家免不了日益削弱,走向尽头,终于灭亡,齐湣王便是如此。所以齐湣王要治理强大的齐国,不是用提倡礼义、修明政治、统一天下思想的方式,而是长期将结交外邦、对外扩张当作要务。所以齐国强大的时候,向南能够攻破楚国,向西能够使秦国屈服,向北可以击败燕国,在中原能够攻取宋国。等到燕国、赵国群起而攻齐,就如摧枯拉朽一样,齐湣王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极大地羞辱,后世说到暴君就一定会提及他。这不是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施行礼义而施行权谋。
         



        相关文言文练习
        《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二》《论逐路取人札子》《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上使太子勇参决军国政事》《勒进攻准于平阳》《勒因飨高句丽》
        《魏太子恂不好学》《曹操闻攸来》《三国志·袁绍传》
        《资治通鉴·东海王苻坚》《六逆论》《燕王守光尝衣赭袍》《仁恭有爱妾罗氏》
        《羌豪迷吾复与诸种寇金城塞》《读通鉴论》《吴起者,卫人,仕于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荀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淮南子·兵略训》《孟子·离娄上》《资治通鉴·唐记九》《唐鉴》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读通鉴论》《资治通鉴·稹复上疏》《读通鉴论》
        《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何博士备论》《读通鉴论》《冬,高祖在邯郸》
        《李世勣尝得暴疾》《读通鉴论》《建武三年,帝谓太中大夫来歙曰》《光武失御嚣之道矣》
        《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
        《民有歌淮南王者曰》《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三家分智氏之田》《韩非子·奸劫弑臣》《豫让论》
        《亮尝自校簿书》《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
        《项羽既定河北》《何博士备论·楚汉论》《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
        《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两敌相争,此兴彼败》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房琯喜宾客,好谈论》
        《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
        《春,二月,亮遣使约吴同时大举》《魏书·高允传》《魏高宗起太华殿》
        《资治通鉴·大将军光忧懑》《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商君书·外内》
        《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通典·序》《三月,魏以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
        《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剖身藏珠》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二)
        《安禄山专制三道》《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
        《魏主以浩监秘书事》《资治通鉴》序《资治通鉴》表
        《六月戊午,胡烈讨鲜卑秃发树机能于万斛堆》《百战奇略·车战》《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