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武经七书》《兵经百字·唐李问对》阅读练习及答案

        兵经百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下诏曰:“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①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
        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材料二:
        太宗曰:“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
        靖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夺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
        (节选自《武经七书》)
        材料三:
        太宗曰:“汉高祖能将将,其后韩、彭见诛,萧何下狱,何故如此?”
        靖曰:“臣观刘、项皆非将将之君,当秦之亡也,张良本为韩报仇,陈平、韩信皆怨楚不用,故假汉之势,自为奋尔。至于萧、曹、樊、灌,悉由亡命,高祖因之以得天下。设使六国之后复立,人人各怀其旧,则虽有能将将之才,岂为汉用哉?以此言之,韩、彭见诛,范增不用,其事同也。臣故谓刘、项皆非将将之君。”
        太宗曰:“光武中兴,能保全功臣,不任以吏事,此则善于将将乎?”
        靖曰:“光武虽藉前构,易于成功,然莽势不下于项籍,寇、邓②未越于萧、张,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
        (节选自《兵经百字·唐李问对》)
        【注】①帝: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57年),字文叔,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②寇、邓:寇恂、邓禹,是东汉的开国功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退功臣A而进文吏B戢弓矢C而散马牛D虽道未方E古F所G亦止戈H之武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以无道”的“以”与《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以”意思相同。
        B.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大学之道》“先齐其家”的“齐”用法相同。
        C.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相同。
        D.见,表被动,被,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功劳大的臣子,光武帝甚至封赏四个县,此事虽遭博士丁恭的反对,但光武帝还是执意赏给功臣。
        B.光武帝天亮就上朝,深夜才休息,经常与朝臣商讨国家大事,明智谨慎地处理政务,以保障决策无误。
        C.在李靖看来,号称拥兵百万的王莽之所以败落,主要是因为民怨太多,加上王寻、王邑不大懂得兵法。
        D.唐太宗认为汉高祖善于统率将帅,李靖说刘邦和项羽一样刚愎自用,因而都不是善于统率将帅的君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4分)
         
        (2)光武虽藉前构,易于成功,然莽势不下于项籍。(4分)
         
        14.光武帝刘秀能够夺得天下,并开创“光武中兴”的治世,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所给三则材料,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BDF(根据对称句式特点,可先在B、D两处停顿;再根据剩下语句中的转折关系,可在F处停顿。附原文标点: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11.B(A项,两句中的“以”字都是表原因的连词,都可译为“因为”。B项,“先齐其家”的“齐”是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而“我自乐此”的“乐”是意动用法,二者用法不相同。C项,“朝济……”的“济”是“过河”的意思,“鲜克济焉”的“济”是“成功”的意思,二者意思不相同。D项,“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是称代性副词,相当于“我”,与“韩、彭见诛”的“见”用法不相同。)
        12.D(“李靖说刘邦和项羽一样刚愎自用”于文无据,分析错误。)
        13.(1)(你们)应当像站在深潭边、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得分点:“临”“履”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2)光武帝虽然凭借前人的基业容易成功,然而王莽的势力不在项羽之下。(得分点:“藉”“前构”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14.示例:(1)客观上:当时王莽政权已经不得人心,激起民愤,王寻、王邑不懂兵法,刘秀能审时度势,顺应民心,因此推翻了王莽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
        (2)主观上:①赤诚待人,善于用人。刘秀用恩义结交士兵,用分封笼络功臣,使将士勇于冲锋陷阵,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②勤于政务,谨小慎微。刘秀勤勉政务,政策温和,又谨言慎行,兢兢业业,故而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
        (评分建议:能结合材料内容,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客观原因给2分,主观原因给3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庚辰日,光武帝分封所有的功臣为列侯,封邑最大的有四个县,其余按军功不同封邑各有不同。颁布诏令说:“考虑到各位将军功业远大,如果想代代相传,(你们)应当像站在深潭边、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博士丁恭提议说:“古代帝王封诸侯地不过百里,所以中央强大、地方弱小,这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封诸侯大到四个县,不符合法制。”光武帝说:“古代国家的灭亡,都是由于国君无道,没有听说过功臣封地大而遭灭亡的。”于是派谒者马上(给那些功臣)授予列侯印绶。
        (光武帝)每天黎明即开始临朝听政,直到下午太阳偏西才结束。(光武帝)多次召见公卿、郎将们讨论国家大事,直到深夜才睡觉。皇太子见他非常辛劳,一点儿也不松懈,就趁着间隙时间劝谏说:“陛下您像大禹、商汤一样明察事理,但是不懂得像黄帝、老子一样保养自身,请您多多保养自己,生活得闲适一些。”光武帝说:“我自己对这些事非常感兴趣,一点儿也不觉得劳累啊!”光武帝虽然成就了光复汉朝的大业,却始终兢兢业业,唯恐自己做得不够,所以能明智谨慎地处理政务,审时度势,决策没有什么失误。不用功臣而重用文官,收藏起刀剑,遣散掉战马,虽然治国方略不能与古代圣贤相媲美,却也践行了停止战争的武德。
        材料二:
        太宗说:“当初光武帝凭借一支孤立无助的军队抵抗王莽的百万兵众,并没有刑法摆在士兵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靖说:“兵家的胜败,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以根据一件事来推断(所有的情况)。光武帝的崛起,只不过是顺应了人们怨恨王莽的心意罢了,更何况加之王寻、王邑不懂用兵谋略,只是空掌大军而无实际指挥才能,所以从此败落。我探究《孙子》中所说的:‘将帅在士卒尚未亲附之时就处罚,他们就会不服从;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受到处罚仍不能执行,(这样的军队)不能用来作战。’这句话说的是将领大都要先用恩义结交士兵,然后才可以实施严峻的刑法。如果没有施加恩义而只是使用严峻的刑法,很少有能够成功的。”
        材料三:
        太宗问:“汉高祖善于统率将帅,后来韩信和彭越被诛杀,萧何也被关进监狱,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呢?”
        李靖答:“我看刘邦、项羽都不是善于统率将帅的君王,在秦国将要灭亡时,张良本来是想为韩国报仇,陈平、韩信都怨恨楚霸王不肯重用自己,所以他们借助汉高祖的势力,来为自己谋求出路。至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都是一些亡命之徒,汉高祖利用这些人的力量才得到了天下。假若当时六国的后代重新建立国家,这些人个个都怀念他们的故国,即使有统帅将领的才能,他们又怎能为汉所用呢?这样说来,韩信和彭越被(刘邦)诛杀,范增不被(项羽)重用,这两件事的性质是相同的。所以我说刘邦和项羽都不是善于统率将帅的君王。”
        太宗问:“光武帝使汉朝帝业重新兴盛,能够保全有功之臣,不委任他们做官吏,这算是善于统率将帅吧?”
        李靖答:“光武帝虽然凭借前人的基业容易成功,然而王莽的势力不在项羽之下,寇恂和邓禹的才能也未能超过萧何和张良,可是光武帝却能以赤诚之心待人,用温和的政策治理国家,从而保全了功臣,这就比汉高祖贤明多了。如果以此来评论统率将帅的方法,我认为光武帝是成功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北史·王褒传》《宋史·祖无择传》
        曾国藩《原才》《后汉书·种暠传》
        《后汉书·宋弘传》《宋史·周美传》
        《新唐书·韩偓传》《明史·于慎行传》
        洪迈《大义感人》《梁书·张惠绍传》
        《宋史·颜师鲁传》《后汉书·周泽传》
        《水莽草》《三国志·魏书·李典传》
        《晋书·贺循传》《宋史·傅潜传》
        戴名世《盲者说》《元史·赵孟頫\传》
        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明史·许文岐传》
        《明史·危素传》《梁书·刘之遴列》
        《明史·郑和传》戴名世《先君序略》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