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五、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詟①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节选自《宋史》)
【注释】詟(zhé):恐惧、畏惧。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章求代求:请求
B. 韩亿以告旦告:告诉
C. 吏执以闻闻:听说
D. 败玮之成绩败:败坏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A.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B.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C.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D.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及被王旦推荐给真宗,并获批准接替曹玮担任秦州的官职。
B. 李及到任秦州之初,官吏们对他的守边能力和人品表示怀疑。
C. 李及果断处置屯戍禁军白昼抢掠妇人银钗的事件后声名远扬。
D. 王旦认为李及在秦州任职时,不会改变曹玮治理边塞的措施。
14.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答案】11. C 12. B 13. B
14.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李及接替曹玮治理秦州的故事,展现了宋代官员的用人之道。王旦举荐看似平庸的李及,实则是看重其“重厚”品质能守成规,避免新官上任三改旧政。文中“斩卒观书”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彩,既刻画了李及刚毅果断的治军风格,又以“将吏皆詟服”的反转凸显其治才。文章以对话推进叙事,通过韩亿与王旦的两次对话,层层揭示用人的深层考量,最终以“亿益叹服”作结,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萧规曹随”的治理哲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C.有误,句意:官吏将其抓获并上报(给李及)。闻:使动用法,意为“使……听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李及正坐着看书,召来士兵让他到跟前,略微审问几句,那人就认罪了。“及方坐观书”表其状态,“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为连续动作,分别对应召唤、审问、认罪的环节,按事件发展顺序和动作连贯性断句。故断句: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可知,将吏只是轻视李及的能力,未提及对其人品的怀疑。由此可知,“对他的守边能力和人品表示怀疑”表述错误;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因:于是,就;惟: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遣:打发。
【点睛】参考译文:
曹玮在秦州任职已久,多次上奏章请求朝廷派人接替自己。宋真宗问王旦:“谁可以接替曹玮呢?”王旦推荐了李及,真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众人都怀疑李及虽然谨慎忠厚、注重品行操守,但并非镇守边疆的人才。韩亿把众人的疑虑告诉王旦,王旦没有回应。等到李及到了秦州,当地的将领官吏也内心轻视他。
恰逢有驻扎在边境的禁军士兵在白天于集市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将其抓获并上报。李及正坐着看书,召来士兵让他到跟前,略微审问几句,那人就认罪了。李及没有把他交给下属官吏处理,立即下令将其斩首,然后像原来一样继续看书,将领官吏都因畏惧而服从。没过多久,李及的声誉传到了京城。韩亿听说这件事后,又去见王旦,详细讲述了这件事,并且称赞王旦有识人之明。王旦笑着说:“戍卒做强盗,主将将其斩首,这是寻常事,有什么值得称异的!我任用李及,并非因为这件事。曹玮治理秦州七年,羌人畏惧服从。曹玮处理边境事务已经很得当了。如果派其他人去,一定会自恃聪明,多做变革,败坏曹玮的政绩。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稳重敦厚,必定能谨慎地遵守曹玮的治理格局罢了。”韩亿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和气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