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人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主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道,教之无方。
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闬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
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节选自王阳明《南赣乡约》)
材料二:
一曰水火:小则遣人救之,甚则亲往,多率人救,且吊之。
二曰盗贼:近者同力捕之,有力者为告之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赏。
三曰疾病:小则遣人问之,甚则为访医药,贫则助其养疾之资。
四曰死丧:阙人则助其干办,乏财则赠赙借贷。
五曰孤弱:孤遗无依者,若能自瞻,则为之区处,稽其出内。或闻于官司,或择人教之,及为求婚姻。贫者,协力济之,无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众人力为之办理。若稍长而放逸不检,亦防察约束之,无令陷于不义。
六曰诬枉:有为人诬枉过恶不能自伸者,势可以闻于官府,则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则为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众共以财济之。
七曰贫乏: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
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注],急则同约之近者为之告。约正命值月遍告之,且为之纠集而绳督之。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逾期不还,及损坏借物者,论如犯约之过,书于籍。邻里或有缓急,虽非同约而先闻知者,亦当救助。或不能救助,则为之告于同约而谋之。有能如此,则亦书其善于籍,以告乡人。
(节选自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注】约正:指当时地方基层组织的首领。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方略A可以救解B则为C解之D或其家E因而失所者F众共G以财济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畔,通“叛”,背叛,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的“畔”意思相同。
B.特,特别、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的“特”意思不同。
C.“众以财济之”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不同。
D.“邻里或有缓急”的“缓急”是偏义复词,意思更侧重于“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昔人之言旨在表明人的成长会受到环境影响,好的原生环境极其重要,为下文主张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做铺垫。
B.;材料二指出要预防孤儿群体可能出现的失范行为,若年龄稍大的孤儿有行为不检的问题,须对其严加监管。
∴材料二认为,对于那些贫困户,在生产资料严重匮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可以众筹财物,但要确保受助者是本分的人。
D.材料二侧重遇到特殊情况时,民间先展开互助自救,不得已再诉诸官府;而材料一官方主导意味明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4分)
(2)近者同力捕之,有力者为告之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赏。(4分)
14.材料一强调在民俗整顿方面,官方和民间“宜分受其责”,材料二有哪些条款可以佐证?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 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原文标点:有方略可以救解,则为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众共以财济之。)
11. B(两个“特”意思是相同的。)
12. D(“不得已再诉诸官府”于文无据。)
13.(1)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官府治理得没有道理,教化得没有方法。(“有司”“无道”“无方”各1分,句意1分)
(2)住附近的可以协力追捕,有能力的人帮忙告到官府去,如果家庭贫困,则帮忙资助,募捐资金。(“近者”“有力者”“募赏”各1分,句意1分)
14.①遭遇盗窃时,还是需要通知官府处理的;②对于失去父母的孤儿,在教育和婚配等方面,可以请官府协助解决;③遭受诬陷和冤枉时,可以申请官府来进行法律援助。(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有人曾说过:“蓬草长在麻田里,不用特意扶持便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若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民俗的善恶,难道不是由于长期累积的习惯所造成的吗?从前那些新归附的民众常常抛弃他们的宗族于不顾,背井离乡。四处为非作歹,这难道仅仅出于他们秉性不同,难道仅仅是归咎于个人罪过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官府治理得没有道理,教化得没有方法。
你们的父老、子弟,在家庭中没有及早地进行训导、告诫和整饬,在乡里中没有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奖励,没有做到和睦相处,甚至又互相结怨、激怒,狡诈虚伪,互相残害,所以使他们逐渐地沦落到恶的环境而不自知,在这件事上,我们官方和你们父老子弟都应该分担责任。
唉!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们要把握当下,未来还是可以赶上的。所以今天我立下这份乡约,希望你们以此乡约来打造和谐社会。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做到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教育好你们的子孙后代,睦邻友好,在生养死丧方面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互相劝勉行善,互相告诫戒恶,尽量息事宁人不要总提诉讼,诚信待人,和睦相处,务必做个良善之民,共同打造仁爱淳朴的风俗。
材料二:
一是水火之灾:小型水灾火灾则派人施救,水灾火灾严重的就亲赴救援,多率人力施救,且给予死难者慰问凭吊。
二是遭遇盗窃:住附近的可以协力追捕,有能力的人帮忙告到官府去,如果家庭贫困,则帮忙资助,募捐资金。
三是感染疾病:小病则派人上门慰问,大病则帮忙求医问药,家庭贫困还是帮他提供一定养病的花费。
四是死亡丧葬:如果缺少人力的话则帮忙料理后事,如果缺钱的话则给予慰问金或帮忙借贷。
五是幼失父母:大凡孤儿无依无靠的,如果生活能自给,则为他统筹安排,核查他的收入支出。有时候可以通知官府,有时候可以派人来进行教育,或者帮他联系婚配。如果家里贫困,则协力帮忙赈济他,不要让他流离失所。如果他遭受欺凌和侵害,众人协力为他经办处理。如果年龄稍长但行为放肆、生活不检点,也要予以防范监察,约束他可能出现的失范行为,不要让他陷于不仁义中。
六是遭受诬陷冤枉:有被人诬陷、冤枉、情节严重的,无法自我申诉的话,相关情势可以禀报官府,官府为他代言声援。有方法、谋略可以帮他排忧解难,则为他排解;如果他家庭因此分崩离析,他个人流离失所的话,则众人可以众筹钱财赈济他。
七是极端贫困。物资匮乏:若是老实、坚守本分却不足以维持生计的话,众人可以拿钱财周济,或者帮他借贷置业,按年月分期偿还。
右边所述的患难相恤的事情,大凡有应当被救济和抚恤的人,他家的情况可以通知地方基层组织的首领。如果事情十分急要,自己无法亲自通知周遍的,附近的邻居也可以相约代为报告。首领再择日普遍告知乡里全体,并且帮他召集一起参加此约定的邻居救助,并监督执行。凡是参加此约定的乡邻,财物、生活用具、车马、仆人都是私人拥有,平时暂时不需要互相借用。如果算不上急需物品,或者借出去会妨碍自己正常生活的,也不必硬要外借。明明有能力外借的却不借,以及借用他人物品久借不归的,损坏借用物品的,按照违反约定的过错论处,记录在案。邻里间有轻重缓急主要是急要的事情,即便没有互相约定,但凡是有先知道的人,就应当救助。有的人没有能力救助,但他先知道了,就要告诉同乡,众人合谋救急,如果有这样的能做一点是一点的,哪怕率先通知的人,也要记录在案,以告示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