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方苞《蜀汉后主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方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昔成汤之世,伐夏救民,皆伊尹主之,而汤若无所事也。周武王之世,戡乱致治,皆周公主之,而武王若无所事也。盖大有为之君苟得其人常以国事推之而己不与故无牵制之患而功可成。大有为之臣,必度其君之能是而后以身任焉,故无拂志之行,而言可复。亡国之君若刘后主者,其为世诟厉也久矣,而有合于圣人之道一焉,则“任贤勿贰”是也。其奉先主之遗命也,一以国事推之孔明,而己不与,世犹曰:以师保受寄托,威望信于国人,故不敢贰也。然孔明既殁,而奉其遗言以任蒋琬、董允者,一如受命于先主。及琬与允殁,然后以军事属姜维,而维亦孔明所识任也。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马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即琬与允不相继以殁,亦长保蜀汉可也。然则蜀之亡,会汉祚之当终耳,岂后主有必亡之道哉!抑观先主之败于吴也,孔明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是孔明之志,有不能行于先主也;而于后主,则无不可行。
        呜呼!使置后主之他行,而独举其任孔明者以衡君德,则太甲、成王当之有愧色矣。
        ——清·方苞《蜀汉后主论》
        材料二: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䦭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注释】①法孝直:即法正,字孝直。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刘备北取汉中时,法正作为军师随行。②昏䦭:昏暗。③章武之三年:章武是三国时汉昭烈帝刘备年号(221年4月—223年4月),共计3年。④史:指史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盖大有为之/君苟得其人/常以国事推之而己/不与故无牵制之/患而功可成
        B.盖大有为之君/苟得其人/常以国事推之/而己不与/故无牵制之患/而功可成
        C.盖大有为之君/苟得其人/常以国事推之而己/不与故无牵制之患/而功可成
        D.盖大有为之/君苟得其人/常以国事推之/而己不与/故无牵制之患/而功可成
        11.下列对文中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死后,他辅佐周成王,曹操就曾在《短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慕贤才的愿望。
        B.“北定中原”既是诸葛亮同样也是南宋很多仁人志士的追求,诗人陆游就曾写下过“出师一表真名世”这样的诗句缅怀诸葛亮同时表达自己的志向。
        C.年号,是古代君王用来纪年之用,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常常改换年号,每位帝王只能有一个年号。
        D.方苞与刘大櫆、姚鼐等人代表的“桐城派”因早期重要作家大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主张文章要讲究“义理、考据、辞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用商汤和周武王作为正面例子,引出了后主在任用信任臣子方面的所作所为这个话题。
        B.蒋琬、董允、姜维全都是诸葛亮在遗言中推荐给后主刘禅的人才,而刘禅也都选择了任用他们,表现出刘禅对诸葛亮的敬重与信任。
        C.材料一末尾诸葛亮对法孝直的叹惋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在言听计从这件事上,先主做的并不如后主。
        D.陈寿借“素丝无常,唯所染之”比喻刘禅的性格特点——缺乏主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亲近贤臣则为明君,宠信小人则成昏君。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师保受寄托,威望信于国人,故不敢贰也。
        (2)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14.请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二者对刘禅在诸葛亮生前死后的表现评价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
        10.B 11.C    12.B    13.(1)诸葛亮以师保的身份接受先主寄命委托,他的威望受国人信服,所以后主不敢有其他想法。
        (2)诸葛亮虽然在处理政务上很贤达,凡是这类事物,(考虑的)还是有不周全的地方。 14.相同之处:两个材料都认为后主在任用诸葛亮的时候堪称贤明。
        不同之处:材料一认为,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依然一如既往坚持任用他生前推荐或重用的臣子,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在任用贤臣上的出色品质,丝毫不逊色于太甲、周成王这样的君主;材料二认为,后主在诸葛亮死后即被阉竖所惑变得昏聩。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围绕蜀汉后主刘禅的治国表现展开讨论。材料一通过对比商汤、周武王等明君,强调刘禅在诸葛亮生前死后对贤臣的信任与任用,认为其并非必然亡国之君。材料二则从刘禅易受环境影响的角度,指出其在贤相与宦官之间的摇摆,批评其治国之失。两段材料从不同视角评价刘禅,既有肯定其任贤的一面,也有对其缺乏主见的批评,展现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概那些大有所为的君主,如果得到了那个(合适的)臣子,常常会把国事交付给他,而自己不(随意)介入,因此(那个臣子在主持国事的时候)没有被国君牵绊制约的忧患,因而功业可以成就。
        “大有为之君”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大有为”是“君”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
        “推之”是动宾结构,“之”是宾语,“而己不与”与前面构成鲜明对比,断开表示强调,据此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在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会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故后世就把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蒋琬、董允、姜维全都是诸葛亮在遗言中推荐给后主刘禅的人才”错误。依据材料一“然孔明既殁,而奉其遗言以任蒋琬、董允者,一如受命于先主。……而维亦孔明所识任也”可知,文中只是说刘禅根据诸葛亮的遗言任用蒋琬、董允,但并未明确姜维是诸葛亮遗言中推荐的人才。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以……的身份;“寄托”,寄命委托;“于”,表被动;“贰”,有二心或有其他想法。
        (2)“达于为政”,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为政达”;“达”,贤达;“周”,周全,周到。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相同之处:都认为后主在任用诸葛亮的时候堪称贤明。由材料一“其奉先主之遗命也,一以国事推之孔明,而己不与”可知,刘禅奉先主遗命,将国事全交给孔明,自己不参与,展现出对孔明的信任与倚重,尽显贤明。材料二“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肯定其任用诸葛亮时能循理治国,贤明有加。
        不同之处:材料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奉其遗言以任蒋琬、董允者,一如受命于先主。及琬与允殁,然后以军事属姜维,而维亦孔明所识任也”“独举其任孔明者以衡君德,则太甲、成王当之有愧色矣”,始终遵循诸葛亮的遗言,持续任用贤能之人,作者认为若单从任用孔明及后续任用贤能这方面来衡量刘禅的君德,太甲、成王与之相比都要逊色,高度肯定了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坚持任用贤臣的出色表现,视其为有为之君。由材料二“惑阉竖则为昏䦭之后”可知,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受阉竖蛊惑,变为昏聩君主,国家治理也随之变差,着重批判了他此后的昏庸表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成汤的时候,讨伐夏朝拯救百姓,全都是伊尹主持,而商汤像是没做什么。周武王的时候,平定动乱致力太平,全都是周公主持的,而武王像是没做什么。大概那些大有所为的君主,如果得到了那个(合适的)臣子,常常会把国事交付给他,而自己不(随意)介入,因此(那个臣子在主持国事的时候)没有被国君牵绊制约的忧患,因而功业可以成就。那些大有所为的臣子,一定会估计他的君主能做到这一点(信任自己),然后才会让自己被他任用,所以君主不会有干扰臣子意愿的做法,然后臣子会说这样的君王值得报答。像刘后主这样的亡国之君,他被世人诟病指责很久了,却有一个做法与圣君的处世之道符合的,那就是“任用贤能绝不动摇”。他尊奉先主的遗命,全都把国事交付给孔明,而自己不随意介入,还有世人说:诸葛亮以师保的身份接受先主的寄命委托,他的威望被国人信服,所以后主不敢(动摇)有其他想法。但孔明去世后,后主却尊奉他的遗言来任用蒋琬、董允这些人,完全像在先主那里接受遗命时一样。等到蒋和董允去世,然后又把军事交付给姜维,而姜维也正是孔明所赏识信任的人啊。孔明死的时候,他的年纪才只有五十四岁罢了。假使上天多给他一些时间,从而能趁着司马氏君臣之间的隔阂嫌隙,即使是北定中原也应该是可以的吧。假使蒋琬、董允不相继离世,能够长久地保住蜀汉也应该是可以的吧。这样看来,蜀汉灭亡,是恰好汉的国运应该终结罢了,难道是后主有一定要灭亡的原因吗?再看看先主被吴国打败这件事,孔明说:“法正如果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向东进兵(伐吴)。”这就证明,孔明的意志,有不能在先主那里完全贯彻的时候;但在后主那里,却没有什么时候不能完全贯彻。
        呜呼!假如抛开后主的其他做法,而只是拿他任用孔明这一点来衡量君主的德行的话,那么就算是太甲、成王与他相比较也会有愧色啊!
        材料二:
        后主任用贤相是循理之君,但是后来听信宦官成了昏庸之徒,有人说“白丝(本来)没有颜色,染上什么颜色就表现出什么颜色”,说的真对啊!按照礼数,旧君死新君继位应该隔年改元,但章武三年(刘备年号)后主就改年号为建兴,按古礼考证,这种做法是违背体例的。同时蜀国没有设置史官,起居注没有史官书写,因此蜀汉的很多行事记载多有遗漏,那些灾祸异变也没有书写。诸葛亮虽然对处理政务通晓,(但)凡是这类事务,(考虑的)还是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诸葛亮在的时候蜀汉历经十二年不更换年号,虽然多年征战但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大赦天下,难道不能被称为卓越吗?但是诸葛亮死以后,这些制度渐渐就废弃了,他去世前后的优劣也就非常明显了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方苞《送李雨苍序》方苞《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廌青山人诗序》方苞《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左未生墓志铭》方苞《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公墓志铭》
        方苞《送左未生南归序》方苞《游雁荡记》(二)
        方苞《游雁荡记》方苞《送刘函三序》
        方苞《高阳孙文正公逸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二)
        方苞《先母行略》方苞《与徐贻孙书》
        方苞《狱中杂记》《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二)
        方苞《安溪李相国逸事》方苞《通蔽》
        方苞《赠魏方甸序》方苞《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送冯文子序》方苞《四君子传·王源》
        方苞《重建阳明祠堂记》方苞《王生墓志铭》
        方苞《与孙以宁书》方苞《田间先生墓表》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方苞《二山人传》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方苞《与王昆绳书》
        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白云先生传》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