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三皇无为,天下以治。五帝行教,兵由是兴,所谓“大刑用甲兵,而陈诸原野”,于是有补遂之战,阪泉之师。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
商周以前,封建五等,兵遍海内,强弱相并。秦氏削平,罢侯置守,历代因袭,委政郡县。缅寻制度可采,唯有汉氏足征:重兵悉在京师,四边但设亭障;又移天下豪族,輳居三辅陵邑,以为强干弱枝之势也。或有四夷侵轶,则从中命将,发五营骑士,六郡良家。贰师、楼船、伏波、下濑,成因事立称,毕事则省。虽卫、霍之勋高绩重,身奉朝请,兵皆散归。斯诚得其宜也。其后若王纲解纽主权外分藩输既崇众力自盛问鼎轻重无代无之斯诚失其宜也。
国朝李靖平突厥,李绩灭高丽,侯君集覆高昌,苏定方夷百济,率兵御戎,戎平师还,并无久镇。其在边境,唯明烽燧,审斥候,立障塞,备不虞而已。实安边之良算,为国家之永图。玄宗御极,承平岁久,天下乂安,财殷力盛。开元二十年以后,邀功之将,务恢封略,以甘上心,将欲荡灭奚、契丹,翦除蛮、吐蕃,丧师者失万而言一,胜敌者获一而言万,宠锡云极,骄矜遂增。哥舒翰统西方二师,安禄山统东北三师,践更之卒,俱授官名;郡县之积,罄为禄秩。于是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边陲势强既如此,朝庭势弱又如彼,奸人乘便。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夫戎事,有国之大者。自昔智能之士,皆立言作训。然其训士也,但使闻鼓而进,闻金而止,坐作举措,左旋右抽,识旗帜指麾,习器械利便,斯可矣。其抚众也,有吮痈之恩,投醪之均,挟纩①之感,行令之必,赏罚之命。可矣。此乃用无弱卒,战无坚敌,而况以直伐曲、以顺讨逆者乎!
语有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谓得兵术之要也。以为孙武所著十三篇,旨极斯道,故知往昔行师制胜,诚当皆精其理。今辄捃摭②与孙武书之义相协,并颇相类者纂之,庶披卷足见成败在斯矣。
( 杜佑《通典·兵序》,有删节)
【注】①挟纩(jiā kuàng),披着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②招摭(jùnzhí)摘取,搜集,采集。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后若王纲解纽A主权B外分藩翰C既崇众力D自盛E问鼎F轻重G无代无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安定,天下太平,与《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的“治”的用法相同。
B.委,委任,委派,与《庖丁解牛》“动刀甚微……如土委地”的“委”的意思不同。
C.夷,消灭,平定,与《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的“夷”的用法不同。
D.伐,讨伐,攻打,与《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的“伐”两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兵制”为论题,首段以“若制得其宜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为观点统摄全文。
B.文章以汉朝与国朝(唐朝)为例,阐释中心论点,虽为书序,但引述史料丰厚,史实充足。
C.在作者看来,从商周、秦汉到唐朝的历史,基本是一部“兵遍海内,强弱相并”的战争历史。
D.文章收束段“诚谓得兵术之要也”阐明作者对“兵制”的观点,与首段提出的观点相互应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在边境,唯明烽燧,审斥候,立障塞,备不虞而已。(4分)
(2)于是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4分)
14.第二段作者指出在兵制上“唯有汉氏足征”,请结合材料梳理作者这样判断的理由。(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AEG
11. D(两个“伐”字意思不同)
12. C(原文有“商周以前……”的表述)
13.(1)他们在边境,只是在显明处设置烽火台,细查斥候,设立堡垒,防备意外之事的发生罢了。(“唯”“明”“虞”等关键词语各1分,语意连贯1分,共4分)
(2)于是,骁勇的将士、精良的战马兵器都集中在边疆,京师反而空虚,兵力聚集在二位统帅手中。(“骁将锐士”“善马精金”“萃”等关键词语各1分,语意连贯1分,共4分)
14.①重兵集中京师,边境只设堡垒;(1分)②如遇外敌,中央临时派遣将领率兵出征;(1分)③战事结束后,兵士都解散归乡。(1分)(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三皇无为,天下得以太平安定。五帝推行教化,兵事由此兴起,所谓“最大的刑罚是使用军队,在旷野中摆开阵型交战”,于是有了补遂之战、阪泉之师等战争。如果兵制得当,国家就会治平安定;如果失当,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危险。
商周以前,实行封邦建国的五等制,战事遍布全国,强国弱国相互征战兼并。秦朝平定了天下,罢黜诸侯,设置郡守,历代王朝沿袭秦制,政权委托给郡县。远寻历代制度能够采纳的,唯有汉代的兵制值得借鉴:重兵全部集中在京师,四面边境只设亭障堡垒;迁移天下豪门大族,聚集到三辅陵邑,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如果有外敌侵犯袭击,就从中央派遣将领,调动五营骑士、六郡良家子弟(出征)。像贰师将军、楼船将军、伏波将军、下濑将军等,都是根据战事临时设立,战事结束后就撤销。即使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功勋卓著的名将,战事结束后也回归朝廷,兵士都解散归乡。这确实是得当的。后来如果朝廷纲纪松弛,中央权力分散,地方藩镇势力强大,地方力量过盛,妄图夺取天下,历代都有这样的例子。这都是兵制失当的结果。
本朝初期,李靖平定突厥,李绩灭掉高丽,侯君集攻陷高昌,苏定方平定百济,率兵抵御外敌,战事结束后军队归朝。他们在边境,只是在显明处设置烽火台,细查斥候,设立堡垒,防备意外之事的发生罢了。这确实是安边的良策,也是国家的长远之计。唐玄宗即位后,天下长期太平安定,财力富裕,国力强盛。开元二十年以后,一些将领为了邀功,极力扩张疆土,来迎合皇帝的心意,试图消灭奚、契丹,铲除蛮族和吐蕃,结果败军损失万人却只报一人,胜敌只获一人却夸大成万人。皇帝对他们宠信赏赐无度,导致他们骄纵自满。哥舒翰统领西方的两支军队,安禄山统领东北的三支军队,轮换的士兵都被授予官衔;郡县的积蓄都被耗尽作为俸禄。于是,骁勇的将士、精良的战马兵器都集中在边疆,京师反而空虚,兵力聚集在二位统帅手中。边疆势力如此强大,朝廷势力却如此衰弱,奸人乘机作乱,安禄山起兵反叛,未必是他早有预谋,而是因为地方势力过强大,最终引发叛乱。这是事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兵事是国家的大事。自古以来,有智慧才能的人都著书立说,作为法则。然而,训练士兵,只要让他们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金声就停止,坐立行动,左右旋转,识别旗帜的指挥,熟悉器械的使用,这就足够了。安抚士兵,要有(吴起)为士兵吮痈之恩德,(勾践)投醪的同甘共苦,让士卒有披着绵衣一样的温暖,执行命令必须坚决,赏罚必须分明。这就足够了。这样就能做到兵无弱卒,战无强敌,更何况是用正义讨伐不义、用顺从天命讨伐违逆天命呢!
有句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确实是兵法的要义。我认为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主旨就是阐述了这一道理,因此知道古代行军打仗之所以能取胜,确实是因为精通这些道理。现在我就采集与《孙子兵法》思想相符合的内容,以及与之类似的内容编纂在一起,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能够明白成败的关键所在。
(《通典·兵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