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王安石《名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事有异同,则情有逆顺,故好恶而毁誉不能已。是名生于天下之好恶,而成于天下之贵贱。时之所好,果是也欤?时之所恶,果非也欤?士不其伤志害德,随物而上下。故弃世之所恶,而趋世之所好,则天下贵之;弃世之所好,而趋时之所恶,则天下贱之。故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恶也。”是名生于好恶,而好恶之情,未尝辨也。是以近义则行,何众恶之足畏也?远义则止,何众好之能顺也?士有不得乎名,则不急乎善,故名虽高于其乡,而行不信于友,立其朝而忠不尽于君,是不实之弊,其所以有者也。然得名而行于世,则所恶而安,故以名为事者,身乐而意放,此名出于人之所甚欲,而得之不辞也。
        是好名必求胜,必用强。好名则讳过而善不进,求胜则幸人不及,而徒欲以自也;用强则过惟恐在己,而善惟恐在人。若然,则争能忌才之士,并处于世,而更为强弱。嗟夫!求名所以自厚,所以自薄;好胜所以自高,乃所以自下。以身物,则内轻而外重,非自薄与?信己不足,而求人必信,非自下与?如能洁其身则全其内,行其志而不求于外,天下归之不悦,天下去之不为憾,顾天下或违或从,盖无有已,又奚毁誉之可加而得丧之存怀也?故士无守名之累者,所以得实。
        然势不行,法不立,贤者少,而不肖者多,纷纶扰攘,布处天下。强者自其己强而乐其善,弱者困于己弱而人乐其有过。此人情之至恶。因其疑心,而有不能以自尽。君子于斯,可以不察乎?况欲为治则以得人为先,用人则名实为本,然名实之弊如此,其可以苟取而不慎乎?
        (取材于王安石《名实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不其伤志害德
        顾:顾及
        B.而徒欲以自
        见:表现
        C.所以自薄
        适:适合
        D.以身
        徇:顺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则不急乎
        天下归之不
        B.是不实之弊
        用人则名实为本
        C.求胜则幸人不及
        而求人必信
        D.所以得
        可以不察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之所好,果是也欤
        时人所喜欢的,就真的正确吗
        B.然得名而行于世,则所恶而安
        这样得到名声并在社会上通行,那么恶劣的状况也能变得安定了
        C.又奚毁誉之可加而得丧之存怀也
        又怎会让诋毁赞誉能施加在自己身上而让得失存留在心中呢
        D.而有不能以自尽
        因而存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情况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说明人会以喜好来判断他人的善恶。
        B.作者认为,顺应众人的好恶,就会让人无所畏惧。
        C.作者认为,强者自强、弱者受困造成了法规不明等社会问题。
        D.文章指出,考察名实是否相符是选拔人才的根本。
        10.请根据文章第一、二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好名会产生弊端”这一观点的。(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C
        7.(3分)C
        8.(3分)B
        9.(3分)D
        10.(6分)答案要点:
        ①先从名产生的根源说起,名产生于未经分辨的好恶,士人好此名会趋于时俗,不顾及义,会造成名不符实、德不配位的弊端。
        ②接着分析好名的心理,好名会使人产生讳过、求胜、用强的扭曲心理。
        ③进而阐明这种心理带来的危害,这种心理会导致争能忌才的恶性竞争,背离求名本是为了提升自我的初衷,使自己顺从于外物而轻视内在。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事情有异同,人的情感就会有逆顺,所以由人的好恶而产生的毁谤或赞誉就无法停止。这样的名声产生于天下人的好恶,形成于天下人的尊重或轻视。时人所喜欢的,就真的正确吗?时人所厌恶的,就真的错误吗?士人不顾及这样的标准会伤害他们的志向和德行,随着物议而改变。所以他们放弃世人所厌恶的,追求世人所喜欢的,天下人就尊重他们;放弃世人所喜欢的,追求世人所厌恶的,天下人就轻视他们。所以,孔子说:“不如一个乡的好人喜爱他,坏人讨厌他。”这就是名声源于人们的好恶,但好恶的标准,却从未被辨别。因此,合乎道义就去做,众人的厌恶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背离道义就停止,为什么要顺从众人的喜好呢?士人如果没有得到名声,就不会急于做好事,所以即使(他们)的名声比乡人高,但行为不能取信于亲友,在朝为官却不能对君主尽忠,因此名不符实的弊端,大概就源于此吧。然而得到了名声而显达于世,那么(曾经)所厌恶的也能安然接受。所以,(那些)热衷求名的人,(往往)会放纵自我、沉溺其中,这是因为名声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的,因而一旦得到就不会放弃。
        追求名声就必定想要胜过他人,必定逞强。喜好名声就会掩饰过错而不能进步,追求胜过他人就会庆幸别人不如自己,而只想要表现自己;逞强就会唯恐过错在自己身上,而优点在别人身上。这样的话,那么争强好胜、嫉贤妒能的人就会并存于世,而相互间会为了强弱地位而较量。唉!追求名声本是用来充实自我的,反倒使自己修养变差;追求胜过他人本是用来提高自己的,却反而使自己品行低下。(如果)让自己顺从于外物,就会使内在变轻而外在变重,不是使自己变差吗?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却去求得别人的肯定,不是使自己更差劲吗?如果能洁身自好、保全自己的内心,践行自己的志向而不向外寻求,天下人赞同自己,不会为此感到喜悦,天下人否定自己,不会为此感到遗憾,仅凭天下人的违背或顺从,不会停止(自己的追求),又怎会让诋毁赞誉能施加在自己身上而让得失存留在心中呢?所以,没有被追求名声牵累的士人,就能够名实相符。
        然而,形势不允许,法度不能确立,贤能的人少,不贤能的人多,纷杂混乱,遍布天下。强大的人认为自己强大而以自己的优点为乐,弱小的人被弱小所困而别人乐于他有过错。这是人情最恶劣之处。由于这种疑虑心理,因而存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情况。君子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可以不审察呢?何况想要治理国家,就要把得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任用人才就要把名实相符作为根本,然而名不符实的弊病像这样(严重),怎么可以随意选取而不谨慎(对待)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兼爱》《杨墨》王安石、方苞《原过》
        《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王安石《答曾子固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王安石《芝阁记》(二)
        《同学一首别子固》《怀友一首寄介卿》王安石《尚书屯田员外郎仲君墓志铭》
        王安石《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王安石《风俗》
        王安石《太平州新学记》(三)王安石《材论》(二)
        王安石《送陈兴之序》王安石《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孟子·万章下》《三圣人论》
        王安石《芝阁记》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安石《取材》王安石《翁源县令杨府君墓表》
        王安石《王霸》王安石《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二)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慈溪县学记》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
        王安石《答段缝书》王安石《答王深甫书(其二)》
        王安石《子贡论》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上时政疏》王安石《材论》
        王安石《勇惠》《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谏官论》王安石《上邵学士书》
        王安石《送孙正之序》王安石《委任》
        王安石《虔州学记》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
        《游褒禅山记》(二)王安石《石门亭记》
        王安石《太平州新学记》(二)王安石《送陈升之序》
        王安石《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王安石《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周公论》王安石《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二)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