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侍郎退之①足下:稹与前襄州文学掾甄逢游善。逢,故刑部员外郎济之子。济,天宝中隐于卫之青岩山,采访使苗公等五人皆以状荐,凡十征不起,末以左拾遗就拜之。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甄生惧其难免,俯首从事。至天宝十二载,禄山反状潜兆,虑不得脱,乃伪喑其口,复隐青岩。逾年而禄山叛,即日遣伪节度使蔡希德缄刃逼召,且曰:“或不可强,斩首来徇。”既而甄生噤闭无言,延颈承刃,气色和定,若甘心然。希德义而舍之,禄山亦终不能致。肃宗高其行,因授馆于三司治所,令从贼官囚惭拜之。受污者莫不俯伏仰叹,恨不即死于其地。
夫死忠者不必显,从乱者不必诛,而能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是以理平则为公、为卿、为鹓、为鹭,世变则为蛇、为豕、为獍、为枭者,十恒八九焉。若甄生冕弁②不加于其身,禄食不进于其口,于天宝盖青岩之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稹常读注记,缺而未书,谨备所闻,盖欲执事者编此义烈,以永永于来世耳。
子逢始生之岁,颜太师、崔太傅皆为歌诗以美贤者之有后,且序甄生之本末云。及逢既长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读书为文不诣州里。岁馑则力穑节用,以给足亲戚;岁穰则施馀于其邻里、乡党之不能自持者,前后斥家财、排患难于朋友者数四,由是以义闻。
稹闻风既久,因与之游。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将欲抱所冤诣京师,告诉于司史氏。因晓甄生以无自入之势,且告以执事者辱与稹游,愿得所冤之状告。既而自思,滓贱之中,犹愿贡所闻于执事,得非愚且僭耶?然而诮笑之暇,幸垂察焉。
不宣,某再拜。
(节选自元稹《与史馆韩侍郎书》,有删改)
[注]①侍郎退之:韩愈,唐宪宗时曾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②冕弁:礼帽,借指仕宦者。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逢A既长B耕先人旧田C于襄之D宜城E读书F为文G不诣州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徇,巡行示众,成语有“徇私枉法”,其中的“徇”字意思与此不相同。
B.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
C.“以给足亲戚”的“以”与《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的“以”用法相同。
D.“执事”为尊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一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甄济早年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后被迫出山,在安禄山叛乱前,假装口不能言再次隐居。
B.甄济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肃宗推崇他的品行,让他开馆授课,投降叛军的官员因此心怀惭愧。
C.元稹认为世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愿意做公卿,成为贤才,在时世动荡之际,很多人或逐利或变节。
D.甄逢深受父亲影响,灾年赈济亲族,丰年帮扶乡邻,以义闻名。元稹认可甄氏父子,并与甄逢交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
(2)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
14.元稹写信给韩愈,恳请他将甄济的事迹编录入史,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考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参考答案】BEG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原句标点:及逢既长,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读书为文,不诣州里。
参考译文:等到甄逢长大,在襄州宜城耕种祖先的旧田,读书写文章,不去拜访州里的人。
解析:“及逢既长”,句意完整,后面断开;“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中间不用断开;“读书为文”和“不诣州里”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中间断开。
1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A.徇,示众/曲从 ,意思不相同。徇私枉法:迁就私情而违反法纪;B.致,招致、招引,意思相同;C.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因果;用法不相同D.书信中是对韩愈的尊称/对秦穆公的尊称,都表示尊称,用法一致。
12.【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与概括。原文中肃 宗推崇他的品行,于是给他在三司治所安排住处,让那些投降叛军的官员囚犯心怀惭愧地拜见他。“授馆”并不是让他开馆授课。投降叛军的官员也不是因为他开馆授课而心怀惭愧的。
13.【参考答案】 (1)恰好遇到安禄山到京城朝见上奏,他在皇帝面前恳请让甄济做他的僚属,玄宗答应了他的奏请。【适、句式、可各1分,大意1分】
(1)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
【评分细则】
(1)适:恰好,恰巧,恰逢。1分。
(2)恳于上前:倒装句式,于上前恳,在皇帝面前恳请。1分。
(3)可:答应。1分。
(4)大意分1分,句意通顺合理即可。(“朝奏京师”,应为“于京师朝奏”,翻译成:到京城朝见上奏。“求为宾介”译为“让甄济做他的僚属”,其中“宾介”不做得分点)
(2)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
【参考答案】(2)等到天下大乱时他却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综合参考古今士人的情况,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做到。【则、延、百一各1分,大意1分】
【评分细则】
(1)则:表转折,却。1分。
(2)延:伸长。1分。
(3)百一:百分之一。1分。
(4)大意分1分,句意通顺合理即可。(可落在“参合古今之士”上,“综合参考古今士人的情况”)
14.【参考答案】
(1)从韩愈的身份考虑,韩愈当时担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能够帮助甄逢。
(2)从甄济经历考虑,其一生尽显忠义高节,事迹极具典范性,值得被记入史册。
(3)从社会层面考虑,当时世风日下,亟需甄济这样的忠义楷模来引导社会风气。
(4)从与甄逢的交情角度考虑,甄逢常为父亲之名未载于史而深感冤屈,元稹希望帮他弥补遗憾。
(5)从和韩愈的交情考虑,有人引荐,甄逢更容易达成心愿,让他父亲的事迹编录入史。
【评分细则】
角度概括1分,分析1分,答对3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首先,从韩愈的身份来看,韩愈当时担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元稹希望韩愈能将甄济事迹编入史书。
其次,从甄济自身经历来看,他在天宝年间隐居青岩山,多次拒征,后虽短暂出山但在安禄山反叛前夕敏锐察觉危险,佯装喑哑、再度隐居,面对叛军威逼利诱,延颈承刃、坚贞不屈,其一生尽显忠义高节,事迹极具典范性,值得被记入史册,让后人铭记。文中提及“稹常读注记,缺而未书,谨备所闻,盖欲执事者编此义烈,以永永于来世耳。”
再次,从社会影响层面考虑,当时世道混乱,如文中提及“理平则为公、为卿、为鹓、为鹭,世变则为蛇、为豕、为獍、为枭者,十恒八九焉”,世风日下,亟需甄济这样的忠义楷模来激浊扬清,引导社会风气向正,将其事迹录入史书能起到振奋人心、端正世风的作用,这也是元稹极力促成此事的深层原因。
最后,从甄逢角度而言,他自幼受父亲品德熏陶,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重义轻财,在乡里以义闻,然而却常为父亲之名未载于史而深感冤屈,想向掌管修史的官员申诉却没有门路,元稹希望凭借和韩愈的交情,帮甄逢达成心愿,弥补这份遗憾。文中提及“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将欲抱所冤诣京师,告诉于司史氏。因晓甄生以无自入之势,且告以执事者辱与稹游,愿得所冤之状告。”
【参考译文】
侍郎退之先生足下:我元稹与前襄州文学掾甄逢交好。甄逢就是已故刑部员外郎甄济的儿子。甄济,天宝年间隐居在卫州的青岩山,采访使苗公等五人都呈上奏状举荐他,总共征召了十次他都不出山,最后以左拾遗的官职让他就任。恰逢安禄山到京城朝见上奏,在皇帝面前恳请让甄济做他的僚属,玄宗答应了他的奏请。甄济害怕遭遇祸难,只好勉强听从。到天宝十二年,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暗中显现,甄济担心无法脱身,于是假装口不能言,又隐居到青岩山。过了一年安禄山反叛,当天就派伪节度使蔡希德带着刀逼迫征召他,并且说:“如果不能强行带来,就砍下他的头来示众。”不久甄济紧闭嘴巴不说话,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神情平和镇定,好像心甘情愿赴死。蔡希德认为他有义节而放过了他,安禄山最终也没能使他屈服。肃宗推崇他的品行,于是在三司治所安排住处,让那些投降叛军的官员囚犯心怀惭愧地拜见他。那些沾污名节的人没有不伏地仰望叹息,悔恨自己没有当时就死在那里。
为忠诚而死的人不一定显扬,跟随叛乱的人不一定被诛杀,却能念念不忘本朝,甘心面对刀刃,这太难了啊!因此在社会太平、秩序良好的时候就表现得像公正无私的人,能成为公卿那样的高官,如同鹓雏、鹭鸶一样(喻指品德高尚、地位尊贵的人),而一旦世道发生变化,就变得像蛇、像猪、像食父的獍、像恶鸟枭一样(喻指品行恶劣、凶狠贪婪的人)的,十个当中常常有八九个啊。像甄济没有官帽加身,没有俸禄入口,在天宝年间不过是青岩山的一个男子罢了。等到天下大乱时他却伸长脖子承受刀刃,综合古今的士人来看,大概只有百分之一。我常常阅读典籍记载,发现这件事缺失没有记载,所以恭敬地把所听闻的事情详细记录,大概是希望您能编写这位义士的事迹,让它永远流传于后世。
甄逢刚出生的那一年,颜太师、崔太傅都写诗赞美贤人的后继有人,并且叙述了甄济的生平事迹。等到甄逢长大,在襄州宜城耕种祖先的旧田,读书写文章,不与州里的人交往。年成不好就努力耕种、节约用度,来使亲戚富足;年成丰收就把多余的粮食施舍给那些不能自给的邻里乡亲,前后多次拿出家中钱财为朋友排忧解难,因此凭借义行闻名。
我听闻他的事迹很久了,因此与他交往。甄逢常常为他父亲的名字没有记载在史书上而感到冤屈,打算带着他的冤屈到京城,向掌管修史的官员申诉。我告知甄逢没有门路进去的形势,并且告诉他您屈尊与我交往,希望能得到他所冤屈的情况转告给您。之后我自己思考,我身份低微,还希望向您进献所听闻的事情,这难道不是愚蠢又僭越吗?然而在您闲暇嘲笑我之余,希望您能垂察此事。
信中不再一一详述了。再次叩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