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治国者,犹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严刑峻法者,非百世之治也。昔者齐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修政以强于天下,为之奈何?”管仲对曰:“公好猎,必先养其马:公好战,必先畜其民。今公欲强,必先轻赋税、缓刑罚,使民乐其生而亲其上。民亲其上,则虽危不叛;民乐其生,则虽劳不怨。”
是故善为国者,必先顺民心,民恶劳逸,则与之休息;民恶贫匮,则与之富足;民恶危乱,则与之安平。譬若种树,伐其根本而求枝叶之茂,不可得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材料二: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②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③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卒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黄宣廉洁,死乃知之!”
(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苍头:奴仆的通称。②文叔:汉光武帝刘秀的字。③强项令:硬脖子的县令,指董宣不肯低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在县A五年B卒官C诏D遣使者E临视F唯G见布H被覆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也可以用“孤”“不谷”。
B.而,却。与《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而”意思相同。
C.被,覆盖。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意思相同。
D.枹,鼓槌。与《石钟山记》中“桴止响腾”的“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在夏门亭拦住公主马车,杀了公主的奴仆,因此触怒了皇帝。
B.董宣廉洁奉公,在担任北海相和洛阳令的期间,打击豪强,威震京师,死后家中贫困。
C.材料一以“张琴”喻治国,强调宽严相济;材料二中董宣执法刚正,体现“严”的一面。
D.两则材料中管仲谏言、董宣抗辩的情节均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增强叙事感染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严刑峻法者,非百世之治也。
②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14.材料一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顺民心”,材料二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思想,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BCF 11.C 12.B 13.①所以使劲拉紧缰绳、勒紧马嚼子(急于赶路)的人,不是驾驭千里马的好车夫;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人,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方法。
②文叔(刘秀)还是平民的时候,隐藏逃亡的人和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到家门(抓捕)。 14.①严惩湖阳公主奴仆,维护百姓权益,顺应百姓对公正执法的期待;
②拒不向公主叩头谢罪,坚守执法立场,顺应民心对法治的渴望;
③将赏赐分给诸吏,廉洁奉公,符合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
【导语】材料一借治国如张琴,以齐桓公与管仲问答,阐明治国先顺民心,轻赋缓刑的道理;材料二叙董宣为洛阳令时,不畏权贵,格杀公主恶奴,宁死不屈从。其廉洁至死,尽显风骨。两则材料,一论治国理念,一彰官员风骨,展现古代为政的不同侧面。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董宣)在任上五年,死在任上,皇帝下诏派遣使者前去吊唁视察,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
“在县五年”是时间状语,表述完整,应在B处断开;
“卒”是动词,“官”是名词作状语,应在C处断开;
“使者”是“遣”的宾语;“临视”作目的状语,应在F处断开。
故选BC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砍伐树木的根部却想要它的枝叶繁茂。/江水总是像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不曾流走。
C.错误。覆盖/通“披”,披散。句意:鲜血流满了脸。/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诗句。
D.正确。均为鼓槌。句意:因为董少平,击鼓鸣冤的事情不再发生。/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担任北海相和洛阳令的期间,打击豪强”错误。由材料二“后特征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可知,董宣是在担任洛阳令期间打击豪强,文中未提及他在北海相任上打击豪强。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辔衔”,缰绳和嚼子;“御”,驾车的人;“治”,治理国家的方法。
②“白衣”,平民;“臧”,通“藏”,隐藏;“亡”,逃亡的人;“死”,犯死罪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董宣在公主出行时,拦住马车,叱奴下车并格杀之。”可知他维护百姓权益,不纵容权贵,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顺应了百姓对安宁生活、公正执法的期待。
②由“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可知他坚守自己的执法立场,不向权贵低头,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让百姓看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顺应了民心对法治的渴望。
③由“宣悉以班诸吏”可知皇帝赐钱三十万,他全部分给了手下官吏,不贪图钱财,廉洁奉公。这种行为让百姓看到官员不为私利,一心为民,赢得了百姓的敬重,符合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期盼,顺应了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理国家的人,就好像调弦张琴一样,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断绝。所以过度地拉紧马缰绳的人,不是能驾驭千里马的好骑手;使用严刑峻法的人,不是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君主。从前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整顿政治,使国家在天下强大起来,该怎么做呢?”管仲回答说:“您喜欢打猎,就一定要先养好您的马;您喜欢打仗,就一定要先蓄养您的百姓。如今您想要国家强大,就一定要先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并且亲近他们的君主。百姓亲近他们的君主,那么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背叛;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即使劳苦也不会抱怨。”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顺应民心。百姓厌恶劳累,就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百姓厌恶贫穷匮乏,就使他们生活富足;百姓厌恶危险混乱,就使他们生活安定太平。这就好像种树一样,砍伐它的根却要求枝叶繁茂,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县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因考核成绩优秀而被举荐,多次升迁后担任北海国相。后来朝廷特地征召他担任洛阳令。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了人,就藏在公主府里,官吏无法抓到他。等到公主外出时,让这个奴仆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列举公主的过错,呵斥奴仆下车,接着就打死了这个奴仆。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刘秀告状,光武帝大怒,召来董宣,想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宣磕头说:“陛下您因圣明的德行而使汉朝得以中兴,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请求让我自杀!”随即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让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力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光武帝刘秀的字)做百姓的时候,藏匿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了天子,威严竟然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天子跟做百姓时不一样。”于是下令让这个硬脖子的县令出去,赏赐给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从此董宣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称他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没人击鼓鸣冤了。”
董宣在任上五年,死在任所。光武帝下诏派使者前去察看,只见用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他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如此廉洁,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