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王通传》《文中子中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历代名臣言行录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通,字仲淹,龙门人。通诣阙献《太平十二策》,帝不能用。罢归,教授于河、汾之间,弟子自远至者甚众。累征不起。杨素甚重之,劝之仕。通曰:“通有先人之敝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供粥,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或谮于素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素以问通,通曰:“使公可慢,则仆得矣;不可慢,则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预焉?”素待之如初。
        弟子问息谤,曰:“无辨。”问止怨,曰:“不争。”尝称:“无赦之国,其刑必平;重敛之国,其
        财必削。”大业末,卒于家,门人谥曰:文中子。
        ( 节选自《历代名臣言行录》)
        材料二: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或问杨素,子曰:“作福、作威、玉食,不知其他也。”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固穷?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子在长安,杨素、苏夔、李德林皆请见。子与之言,归而有忧色。门人问子,子曰:“素与吾言,终日言政而不及化。夔与吾言,终日言声而不及雅。德林与吾言,终日言文而不及理。”门人曰:“然则何忧?”子曰:“非尔所知也。二三子皆朝之预议者也,今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无礼也;言声而不及雅,是天下无乐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无文也。王道从何而兴乎?吾所以忧也。”门人退。子援琴鼓《荡之什》,门人皆沾襟焉。
        杨素谓子曰:“天子求善御边者,素闻惟贤知贤,敢问夫子?”子曰:“羊祜、陆逊,仁人也,可使。”素曰:“已死矣,何可复使?”子曰:“今公能为羊、陆之事,则可。如不能,广求何益?通闻迩者悦,远者来,折冲樽俎可矣,何必临边也?”    
        (节选自《文中子中说》)
        【注】①帝:即隋文帝。②子:指王通,家学深厚,时称“王孔子”。③《荡之什》:召穆公所作伤周室大坏之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愿明公正A身B以治C天下D使时和E年丰F通也G受赐多矣H不愿仕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阙,本指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借指宫殿或京城,诣阙指赴朝堂。
          B.使,假使、如果,与《阿房官赋》“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意思相同。
          C.“无急也”与《赤壁赋》“取之无禁”的“无”意思及用法相同。
          D“导之以德”与《鸿门宴》“具告以事”两个句子的句式类型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通向隋文帝献策,未能被采用,辞官退居乡间,着意于讲学授徒,弟子众多,并且多次拒绝了官府的征聘。
          B.王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主张以德治国、以诚待人,期望通过正心、化人等推动王道兴盛,富有家国情怀。
          C.王通高度评价绛郡守陈叔达,认为他安贫乐道,有君子风范,能够以宽政待民,给悔过的盗贼以改过的机会。
          D.王通对治国事君之道有独到见解,往往能用极简短的话指出关键,同时,他也为当时朝廷存在的问题深感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谮于素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
                   
          (2)天子求善御边者,素闻惟贤知贤,敢问夫子?
                   
        14.在王通心中,杨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DF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  “无急也”的“无”意思是“不要”,表祈使;“取之无禁”的“无”是“没有”的意思,表否定。两者意思和用法不同。
        12.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  文中子是认为陈叔达能给悔过者机会、以仁德引导百姓,可与他探讨政治,并未提及陈叔达“安贫乐道,有君子风范”。文中所说“苟非君子,焉能固穷”,是对百姓偷盗原因的分析,并非指陈叔达。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答案:(1)有人向杨素说王通的坏话:“他实在怠慢您,您为什么敬重他呢?”(关键词“谮”“慢”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皇帝寻求善于守卫边疆的人,我(杨素)听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冒昧地问先生怎么看?(关键词“御”“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杨素位高权重,可以左右朝政。②杨素作威作福,生活奢侈。③杨素不重视教化百姓,缺乏仁政。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通,字仲淹,是龙门人。王通到朝廷献上《太平十二策》,皇帝没有采用。他辞官归去,在黄河、汾水一带讲学,从远方来求学的学生很多。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出来做官。杨素非常看重他,劝他做官。王通说:“我有祖上留下的破房子足够遮挡风雨,有点薄田可以维持生活,读书论道足以让我快乐。希望您能端正自身来治理天下,使节气调和五谷丰登,我受的恩赐就很多了。我不愿意做官了。”有人向杨素说王通的坏话:“他实在怠慢您,您为什么敬重他呢?”杨素用这些话问王通,王通说:“假使您可以被人怠慢,那我就成功了;如果您不可以被人怠慢,那我就失败了。得失在于我,与您有什么相干呢?”杨素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弟子问王通如何消除毁谤,王通说:“不辩解。”弟子问如何阻止怨恨,王通说:“不争执。”他曾说:“不需要赦免罪人的国家,它的刑罚必定公正;横征暴敛的国家,它的财富一定减少。”大业末年,王通在家中去世,学生们追谥他为“文中子”。
        材料二:
        房玄龄询问侍奉君王的方法,文中子说:“无私欲。”询问用人的方法,文中子说:“不偏向。”房玄龄说:“请问感化人的方法?”文中子说:“以诚心相待。”询问礼乐,文中子说:“王实行的正道兴盛,那么礼乐会随之兴盛,不是你的能力所能办到的。”有人问杨素的为人,文中子说:“只知他作福、作威、锦衣玉食,不知道其他的。”
        陈叔达做绛郡守时,下令捕贼说:“不要着急,给悔过者以改过的机会,再观察他之后的行为。”文中子听到这件事说:“可与陈太守探讨政治。君主失去正道,百姓混乱已许久。不是君子,谁能安于穷贫呢?以仁德引导他们,以诚信为依托,观察改过自新后的行为,不是很好吗?”    
        文中子在长安时,杨素、苏夔、李德林都请求接见。文中子与他们交谈后,回来面带忧色。门人问他(是何缘故),文中子说:“杨素与我交谈,终日谈的是上正下之政,而不涉及下从上之化。苏夔与我交谈,终日谈的是知音之声,而不涉及知德之雅。李德林与我交谈,终日谈的是修词之文,而不涉及明道之理。”门人问:“那又有什么忧虑的呢?”文中子说:“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此三人都是可以左右朝政者,今日谈上正下而不及下从上,那么天下没有礼制;谈知音之声而不及知德之雅乐,那么天下没有纯正之音乐;言文辞而不及道理,那么天下没有真正的文章。至此,王道从哪里兴盛呢?我因此而担忧。”门人告退。文中子弹琴唱《荡之什》,门人闻之皆落泪。
        杨素对文中子说:“皇帝寻求善于守卫边疆的人,我(杨素)听说只有贤人了解贤人,冒昧地问先生怎么看?”文中子说:“羊祜、陆逊,他们都是仁爱之人,可以派使。”杨素说:“他们都已死去,又怎能再次派遣?”文中子说:“今日如果您能像羊、陆二人那样就可以。如果不能,广求他人又有何用?我听说实行仁政就会近者喜悦,远者闻讯归来,外交方式便可解决问题,又有什么必要去御边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钱泳《赈灾》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新唐书·李藩传》《魏书·长孙肥传》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宋史·章谊传》
        沈复《养生记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慎言语第二十二》
        《景公问晏子曰》《汉书·东方朔传》
        《旧五代史·梁书·李珽传》《宋史·刘湜传》
        《宋史·李好义传》《明史·卢象升传》
        《旧五代史·克宁传》《明史·毛胜传》
        李涉《再宿武关》《后汉书·来歙传》
        《真义堂记》《明史·吴麟征传》
        《新唐书·于志宁传》《唐河店妪传》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