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礼记·曲礼上》《荀子·礼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礼记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节选自《礼记·曲礼上》
        材料二: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榖,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
        ————节选自《荀子·礼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修身A践言B谓之C善D行E行F修G言道H礼之I质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亦禽兽之心乎”中“禽兽”与《狼》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禽兽”感情色彩不同。
        B.“礼尚往来”中“尚”字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字意义相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都是通假字。
        D.“羞”,以……为羞,意动用法,与《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的“危”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礼可以用来确定亲疏关系,判断疑惑之事,区别异同,明辨是非,是道德仁义、教训正俗等方面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B.材料一通过对比人有礼与无礼的不同结果,强调了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必须学习礼仪,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C.材料二认为礼在处理生死之事上非常重要,君子应该厚生薄死,重视生前的礼义,轻视死后的丧葬之礼,才能符合人道的要求。
        D.两则材料都强调了礼的社会规范作用,认同礼的人文价值,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伦理属性,后者立足人性论,侧重欲求调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14.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需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矛盾,请根据材料,谈谈“礼”在其中发挥的作用。(5分)
         
         
        答案:
        (三)(22分)
        10.(3分)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11.(3分)
        D(D项“犹且羞之”的“羞”是意动用法,而《齐桓晋文之事》“危士臣”的“危”是使动用法,该选项解说不正确;A项“不亦禽兽之心乎”中“禽兽”是用来斥责人无礼,带有强烈的贬义,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禽兽”单纯指狼这类动物,感情色彩是客观陈述,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该选项解说正确;B项“礼尚往来”中的“尚”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字,都有“崇尚”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同,该选项解说正确;C项“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榖”的“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都是通假字,该选项解说正确。)
        12.(3分)
        C(原文“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是说这是奸人之道,而君子是“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
        13.(8分)
        (1)富贵之人如果知道喜好礼,就不会骄横放纵;贫贱之人如果知道喜好礼,就不会意志怯懦。
        (富贵,贫贱,形容词或用作名词要翻译出来,1分;而,表假设,如果,1分;好,崇尚、喜好,1分;句意通顺1分。)
        (2)礼,是取长补短的,减损多余的,弥补不足的,养成践行道义的美德。
        (……者……也,表判断,1分;美,美德,1分;益,弥补1分;句意1分。)
        14.(5分)
        ①定分明界:礼能定亲疏、别是非,划清人际边界,为解决矛盾提供准则。
        ②尊人互惠:倡导“自卑尊人”“礼尚往来”,以尊重与对等化解傲慢或对立,平衡交往关系。
        ③调和均衡:通过“损有余益不足”,调节利益与情感,避免争斗,促成矛盾双方共存共长。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关系、解决疑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礼不随意取悦他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逾越节度,不侵犯侮慢他人,不态度轻佻。修养自身、践行诺言,叫做良好的品行;品行端正、言行合道,是礼的本质。关于礼,只听说过学生前来学习,没听说过老师主动去教授。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无法成就;教导训诫、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够完备;分辨争执、判断诉讼,没有礼就无法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没有礼就无法确定;为官求学、侍奉师长,没有礼就无法亲近;……因此君子态度恭敬、节制言行、谦逊退让,以此来彰显礼。鹦鹉能学人说话,终究还是飞鸟;猩猩能学人说话,终究还是禽兽。如今的人如果没有礼,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性吗?所以圣人兴起,制定礼来教导人们,让人们遵守礼,知道自己与禽兽有所区别。
        最高的境界是崇尚道德,其次是致力于施恩与回报。礼崇尚往来,施与而不回报,不符合礼;回报而不施与,也不符合礼。人遵守礼就会安定,不遵守礼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礼的本质是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背负货物的商贩,也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何况是富贵之人呢?富贵之人如果知道喜好礼,就不会骄横放纵;贫贱之人如果知道喜好礼,就不会意志怯懦。
        材料二:
        礼是因何而起?答曰: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欲望若没有法度与界限,就不可能没有争斗;争斗就会混乱,混乱就会使社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礼义以确立名分等级,来调节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让人的欲望一定不会耗尽物质资源,物质一定不会因为人的欲望而枯竭,两者相得益彰,是礼的起源。所以礼,是用来调养性情、疏导欲望的。
        礼,是严谨地处理生死问题的。生,是生命的开始;死,是生命的终结。生死都能得到妥善对待,人道就完备了。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生而慎重地对待死,生与死一样对待,乃君子的原则、礼义的表现。若注重生而轻视死,那就是敬重人有知之时而轻慢人无知之时,这是奸邪之人的原则,而且是一种背叛的心态。君子以背叛的心态对待卑徵之人,尚且觉得羞愧,何况以此心态对待其君主与父母呢!死亡这种事情,只有一次而不可能有第二次,臣子用来表答对君主敬重的,儿子用来表答对父母敬重的,都(体现)在这个时候了。
        礼,是取长补短的,减损多余的,弥补不足的,表达爱慕恭敬的仪式,养成践行道义的美德。所以文饰与粗恶,音乐与哭泣,愉悦与忧戚,本是相反的,但在礼中兼而用之,交替运用。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石珤传》《宋史·邓绾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梁书·王瞻传》
        《苛政猛于虎》《宋史·李洪信传》
        《礼记·檀弓上》《说苑·立节》《大学之道》《礼记·中庸》
        曾原一《金精山记》《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二)《宋史·洪拟传》
        方苞《田间先生墓表》《息夫躬之阴》
        《宋史·叶梦得传》《宋书·毛修之传》
        《宋史·李参传》《陈书·袁宪传》
        《明史·董汉儒传》《今大道既隐》《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
        《元史·申屠致远传》《新五代史·刘昫传》
        《魏书·邢峦传》《明史·佀钟传》
        王阳明《书黄梦星卷》《明史·李廷机传》
        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明史·熊浃传》
        《虽有嘉肴》(一)《礼记·乐记》
        《礼记·大学之道》《大学·第七章》《大学·第九章》《大道之行也》
        《宋史·范质传》《明史·卫景瑗传》
        《礼记·学记》《曾子易箦》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