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列子新书目录》《考古质疑》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大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竟,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贵放逸。
        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
        ————刘向《列子新书目录》
        材料二
        缪公立于鲁僖三十二年,薨于鲁宣三年,正与鲁文公并世。列子书《杨朱篇》云:“孔子伐木于宋,围于陈蔡。”夫孔子生于鲁襄二十二年,缪公之薨五十五年矣。陈蔡之厄,孔子六十三岁。统而言之,已一百十八年。列子,缪公时人,必不及知陈蔡之事明矣。况其载魏文侯、子夏之问答,则又后于孔子者也。不特此尔。第二篇载宋康王之事,第四篇载公孙龙之言,是皆战国时事,上距郑缪公三百年矣。晋张湛为之注,亦觉其非,独于公孙龙事乃云:“后人增益,无所乖错而足有所明,亦何伤乎?如此皆存而不除。”大庆窃有疑焉。
        因观《庄子·让王篇》云:“子列子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曰:‘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列子再拜而辞。使者去,其妻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耶?’列子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观此,则列子与郑子阳同时。及考《史记·郑世家》,繻公二十五年杀其相子阳,即周安王四年癸未岁也。然则列子与子阳,乃繻公时人,刘向以为缪公,意者误以“繻”为“缪”欤?    
        虽然,大庆未敢遽以向为误姑隐之于心续见苏子由古史列子传亦引辞粟之事,以为御寇与繻公同时。又观《吕东菜大事记》云:安王四年,郑杀其相驷子阳,遂及列御寇之事。然后因此以自信。盖列与庄相去不远,庄乃齐宣、梁惠同时,列先于庄,故庄子著书多取其言也。若列子为郑繻公时人,彼公孙龙乃平原之客,赧王十七年,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则公孙龙之事,盖后于子阳之死一百年矣。而宋康王事,又后于公孙龙十余年,列子乌得而预书之?信乎后人所增,有如张湛之言矣。然则刘向之误,观者不可不察;而公孙龙、宋康王之事,为后人所增益,尤不可以不知。
        ————叶大庆《考古质疑》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大庆未敢A遽以向为误B姑隐之C于心D续见苏子由E古史F列子传G亦引H辞粟之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文中指推崇,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的“推”意思不同。
        B.而,文中表示承接关系,与《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而”用法相同。
        C.罪,名词活用为动词,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的“罪”用法不同。
        D.信,文中指的确、确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向认为,道家主张执守根本,清静无为,在待人接物等方面不争竞,与六经的要义是一致的。
        B.张湛为《列子》作注,只提到其中公孙龙的故事是后人添加进去的,学者叶大庆认为他说得可能并不全面。
        C.《庄子》故事中,面对子阳派人送来的粟米,身处困顿的列子果断谢绝,他的妻子很生气,嘲讽他并非有道之人。
        D.叶大庆的文章,论证如抽丝剥茧,富于思辨色彩;语言多用散句,质朴简练,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学术作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
                   
        (2)后人增益,无所乖错而足有所明,亦何伤乎?
                   
        14.从材料二来看,叶大庆的哪些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5分)
                   
         
        答案:
        10.【BDG】原文断句为“大庆未敢遽以向为误,姑隐之于心。续见苏子由《古史·列子传》”。
        11.【B】文中的“而”表修饰关系,“锲而舍之”中的“而”表示假设关系。
        12.【C】列子的妻子并没有说他不是有道之人,也无嘲讽之意。
        13.(1)在汉孝景皇帝的时代,尊崇黄老学说,这本书在社会上很流行。
        (“孝景皇帝”译为“汉景帝”亦可,另需关注“贵”“黄老”“颇”的翻译和第二句的倒装。)
        (2)这是后人增加的,没有错误的地方,也足以说明一些道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注“益”“乖”“伤”的翻译)
        ①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从权威。对刘向关于列子生平的传文和张湛的注文提出疑问,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②态度审慎、谦逊,不轻率下结论,文中先后用到“有疑”“意者”“未敢”等词,体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精神。③博览群书,持之有故,《庄子》《吕东莱大事记》等典籍信手拈来,用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译文
        材料一
        列子,是郑国人,与郑缪公生活在同时期,是一位有道德学问的贤人。他的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号称道家。道家学派的特点是把握要领,执守根本,清静无为,不受外物牵累,对于修身养性和待人接物,都推崇不与人争斗,这种思想与六经的宗旨是相符合的。但其中《穆王》《汤问》两篇,所记载的内容荒诞不经,不符合君子的言论标准。至于《力命》一篇,完全推崇随遇而安,顺从命运;《杨子》一篇,完全主张任性放纵,不受约束。这两种思想相互违背,不像是出自同一人的著作。然而,每篇文章都各有其主旨,也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在汉孝景皇帝的时代,尊崇黄老学说,这本书在社会上很流行。等到后来,它遗落、散失在民间,没有人传述。并且书中的内容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与庄子的风格相似,所以太史公司马迁没有为他写传记。
        材料二
        郑缪公立于鲁僖公三十二年,逝世于鲁宣公三年,正好与鲁文公生活在同一时代。《列子》一书的《杨朱篇》中提到:“孔子在宋国讲学时被砍倒树木,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但实际上,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这时距离缪公去世已经过去了五十五年。而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境时,已经六十三岁,综合来看,距离缪公去世已有一百十八年。如果列子真的是缪公时期的人,他不可能知晓孔子在陈蔡受困的事情。更何况,《列子》中还记载了魏文侯和子夏之间的问答,这些事件更是在孔子之后。不仅如此,《列子》的第二篇记载了宋康王的事情,第四篇则引用了公孙龙的话,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事情,距离郑缪公的时代已有三百年之久。晋代的张湛为《列子》作注时,也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只是对于公孙龙的事情说:“这是后人增加的,没什么错误的地方,也足以说明一些道理,又有什么关系呢?像这样的事情都保留下来而不删除。”我对此深感疑惑。
        于是我又看到《庄子·让王篇》中说:“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带有饥饿之色。有位客人对郑国的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的人,住在您的国家却生活贫困,您大概不喜欢有道德的人吧?’子阳于是命令官吏送给列子粮食,列子拜了两拜后推辞不接受。官吏离开后,列子的妻子说:‘我听说作为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安逸快乐的生活,现在却面带饥饿之色,君侯派人送给您粮食,您却不接受,难道这是命中注定的吗?’列子笑着说:‘君侯并不是自己了解我。他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等到他要加罪于我的时候,又会听信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然发动叛乱杀死了子阳。”从这段记载来看,列子与郑子阳生活在同一时代。后来我又考查了《史记·郑世家》,其中记载郑繻公二十五年杀掉了他的宰相子阳,这是周安王四年的事情。那么,列子与子阳都是繻公时期的人。刘向却认为列子是缪公时期的人,可能是他误将“繻”字写成了“缪”字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敢轻易断定刘向的错误,只是暂时把这个疑问藏在心里。后来,我又看到了苏子由的《古史·列子传》,其中也引用了列子辞粟的事情,认为列御寇与繻公生活在同一时代。我又看到《吕东莱大事记》上说,周安王四年,郑国杀掉了宰相驷子阳,并提到了列御寇的事情。这使我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大概列子与庄子的时代相近,庄子与齐宣公、梁惠王同时代,而列子则先于庄子,所以庄子在著书时多引用列子的话。如果列子是郑繻公时期的人,而公孙龙是平原君的宾客,赵王在赧王十七年封其弟胜为平原君,那么公孙龙的事情大概发生在子阳死后一百年。而宋康王的事情又发生在公孙龙之后十余年,列子怎么可能预先记载这些事情呢?这确实证明了这些内容是后人增加的,正如张湛所说。这样的话,刘向的错误,读者不可不察;而公孙龙、宋康王的事情是后人增加的,尤其不可不知。
         



        相关文言文练习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管同《记鸽》
        韩非子《猛狗与社鼠》戴表元《二歌者传》
        汪琬《张赫传》范浚《蔡孝子传》
        《宋史·吕祖泰传》《聊斋志异·赵公传》
        黄宗羲《胡玉吕传》《明史·黄得功传》
        《新唐书·杜如晦传》苏轼《宝绘堂记》
        陆游《家世旧闻》《后汉书·崔瑗传》
        《金史·张行简传》《宋史·张根传》
        陈模《重游鼓山记》宋濂《吴德基传》
        《战国策·秦策二》《帝问侍臣盗贼》
        《周书·薛憕传》《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运河》
        《明史·郑岳传》《旧唐书·高士廉传》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