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斋杂稿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窃惟荐材难,荐帅材尤难。古者方、召远矣,今夫谋三军之帅,将以备一时之选。睿旨诞颁,猥令荐进,岂不以观臣谓其所主惟善,能举其类乎?顾臣本无材略忝任藩翰揆己不足安能知人?为之逾月仪图,其位望之已著者,固不待微言之推扬;其声名之未达者,则有得于共事之更历。今有二人焉。
窃见朝奉郎、前知建昌军事余鳌,自任高邮尉而留淮幕,臣见其谙军民利害,得将士心,颙颙昂昂①,有远到器,议论本乎正大,趋向不为卑污。臣命夏皋修泗,上承下接,皆鳌赞之,最一事尤有识。往时鳌初擢第,值遣使谕蜀道,拉鳌偕行,耻于依凭,甘以吏事自见,临节而不可夺,于此可占。今稍更霜露,才气殆益老矣。宣义郎、通判襄阳府兼京湖制机王登,昨以秭归尉而留荆幕,臣见其晓兵家韬略,通当世务,磊磊落落无罢软,习政事,多所规益,言议不为依阿。臣命高达(人名)人复襄(地名),左撑右拄,实登佐之。最一节尤可书。往时登以勇爵,因获俘诣荆阃②,怒登不拜,翻然舍去,卒以儒科自奋,有志事竟成,于此可观。
(节选自李曾伯《可斋杂稿·钦定四库全书卷》,有删减)
材料二:
人材之难,而帅材为尤难也。夫天下非无材,因事而后显。故有天宝之变,而后郭、李之功昭;有奉天之难,而后晟、燧之节著。今朝廷可谓多故矣,而未闻卓然称良帅者,岂循资格而不足以得其人欤?将拘法制而不足以尽其用欤?昔之将帅,或奋于奴隶,或出于行伍,皆能因时以成名。而今之士大夫间乃未见,何也?李牧之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牧乃得尽其智能,选车千三百乘,骑万三千疋,百金之士十万,以北逐单于,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时,赵几伯。然则付之以重任,而以法制拘之,使不得骋,欲其有非常之功,不可得也。诚能略资格而取实效,宽法制而责成功,将帅之材出矣。
( 节选自李纲《梁溪集卷一百四十八·论帅材》)
[注]①颙颙昂昂:形容体貌庄重恭敬,气概轩昂。②荆阃:荆州地区的军事幕府或军事长官的治所。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顾臣A本无B材略C忝任D藩翰E揆己不足G安能H知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意思不同。
B.殆,大概,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词义相同。
C.循,依照,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奉事循公姥”的“循”意思相同。
D.乃,表转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我乃行之”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曾伯认为推荐人才难,推荐将帅之才更难,他在受命推荐人才后,经过一个月的考量,推荐了余鳌和王登两人。
B.余鳌在任高邮尉时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他熟悉军民利害关系,能得将士之心,且议论正大,不趋附低俗。
C.李纲认为天下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天宝之变后,郭子仪、李光弼的功绩才彰显。
D.李纲认为如今朝廷多事,却没有卓越的良帅,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将帅都是士大夫出身,没有经过行伍的历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命高达复襄,左撑右拄,实登佐之。
(2)诚能略资格而取实效,宽法制而责成功,将帅之材出矣。
14.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培养帅才的可行途径。(5分)
答案:
10.(3分)CEG(“顾臣本无材略,忝任藩翰,揆己不足,安能知人。“顾臣本无材略”,“臣”是主语,“本无材略”是谓语部分,表达“我本来没有才能谋略”的意思,语义完整,所以在“C”处。“忝任藩翰”,“忝任”是“愧任”的意思,“藩翰”指藩镇长官,这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语义完整,所以在“E”处。“揆己”是“衡量自己”的意思,“不足”表示“不够”,这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语义完整,所以在“G”处。)
11.(3分)D(《齐桓晋文之事》中“夫我乃行之”的“乃”是“这样”的意思,是指示代词,用法不同,故选D项。)
12.(3分)D(材料二只是说如今朝廷多事却无卓然良帅,并未明确说原因是现在的将帅都是士大夫出身且没经过行伍历练,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项。)
13.(8分)(1)我命令高达收复襄阳,(在这个过程中)多方支撑、全力扶持,实际上是王登在辅佐他。(复,收复,1分;左撑右拄,多方支持、全力协助,1分;佐,辅佐,1分;整体语意,1分。)
(2)如果真的能够不拘泥于资历和资格来选取有实际成效的人才,放宽法规制度来要求他们取得成功,那么将帅之才就会涌现出来了。(诚,如果真的、确实,1分;责,要求,1分;出,涌现、出现,1分;整体语意,1分。)
14.(5分)培养帅才的可行途径,①在选拔时打破资历限制,发现有潜力的人才;
②在培养过程中,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事务中积累经验,如材料一中通过让余鳌、王登参与具体事务来锻炼能力;
③给予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成长为优秀帅才。(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得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私下认为举荐人才是困难的事情,举荐将帅之才更是难上加难。古代的方叔、召虎那样的名将已经年代久远了,如今谋划选拔三军的主帅,是为了以备一时的需要。皇上英明的旨意颁布下来,让我冒昧地举荐人才,难道不是因为认为我所主张的是唯善是举,能够推举出和自己一样(贤能)的人吗?只是我本来就没有才能谋略,愧居藩镇长官之位,衡量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又怎么能了解别人呢?为此我考虑了一个多月,那些地位和声望已经显著的人,本来就不需要我微不足道的言辞去推荐宣扬;而那些声名还没有显扬的人,我则是从和他们共同做事的经历中有所了解。现在有两个人(值得举荐)。
我私下看到朝奉郎、前任建昌军知军余鳌,自从担任高邮县尉后就留在了淮南幕府,我发现他熟悉军民的利益和危害,能够得到将士们的拥护,他气宇轩昂,有远大的才能和器量,议论都以正大为本,志向不低俗卑鄙。我命令夏皋修建泗州,对上承接(朝廷旨意),对下联络(各方事宜),都是余鳌辅佐他,有一件事尤其显示出他的见识。从前余鳌刚考中科举时,正赶上朝廷派遣使者到蜀道去传达旨意,拉着余鳌一同前往,他以依靠(他人关系)为耻,甘愿通过处理政务来展现自己,坚守节操而不被改变,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的品行)。如今他渐渐经历了一些岁月的磨砺,才能大概更加老练了。宣义郎、襄阳府通判兼京湖制置司主管机宜文字王登,前些时候以秭归县尉的身份留在了荆湖幕府,我发现他通晓兵家的谋略,熟悉当代的事务,光明磊落,不软弱无能,熟悉政事,对很多事情都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发表言论不迎合附和他人。我命令高达收复襄阳,多方支持、全力协助,实际上是王登在辅佐他。有一件事尤其值得书写记录。从前王登因为有战功获得了爵位,因为俘获了敌人而到荆湖制置司衙门,(制置使)因为王登不跪拜而发怒,(王登)毅然决然地离去,最终凭借参加科举考试而自我奋发向上,有志者事竟成,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节选自李曾伯《可斋杂稿·钦定四库全书卷》,有删减)
材料二:
人才难得,而将帅之才更是难得。天下不是没有人才,(人才)是因为有了事情的磨练才显现出来。所以有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李光弼的功绩才得以彰显;有了唐德宗时的奉天之难,之后李晟、马燧的气节才得以显著。如今朝廷可以说是多事之秋了,然而却没有听说有卓越出众被称为优秀将帅的人,难道是因为遵循资历资格(选拔人才)而不能得到合适的人才吗?还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拘束而不能让(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呢?从前的那些将帅,有的人从奴隶中奋起,有的人出身于军队之中,都能够凭借时机而成名。然而如今的士大夫中间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将帅),这是为什么呢?李牧担任赵国的将领驻守边境时,军市的租税,都由他自己用来犒赏士兵,赏赐的事情都由他在外决定,不需要向朝廷请示批复。(朝廷)委以重任并要求他取得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施展他的智慧和才能,挑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匹马,能冲锋陷阵的勇士十万人,向北驱逐单于,向西抑制强大的秦国,向南抵御韩国、魏国。在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诸侯)。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把重任交付给(将帅),却又用法规制度来拘束他,使他不能尽情施展才能,想要他建立非凡的功绩,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能够不拘泥于资历资格而选取有实际成效的人才,放宽法规制度而要求他们取得成功,那么将帅之才就会涌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纲《梁溪集卷一百四十八·论帅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