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孔子家语·六本》《送孟秀才序》《文与可字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今年秋,见孟氏子琯于郴,年甚少,礼甚度,手其文一编甚钜。退拔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荆,累累见孟氏子焉,其所与偕尽善人长者,吾益以奇之。今将去是而随举于京师,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况其请之烦邪?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苟如是,其于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
        (节选自韩愈《送孟秀才序》)
        材料三:
        “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足以为君子乎?”曰:“未也。孔子为问者言也,以为贤于所问者而已。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子夏之于人也,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之意,岂不曰与其可者,而其不可者自远乎?”“使不可者而果远也,则其为拒也甚矣,而子张何恶于拒也?”曰:“恶其有意于拒也。”“夫苟有意于拒,则天下相率而去之,吾谁与居?然则孔子之于孺悲[2]也,非拒欤?”曰:“孔子以不屑教诲为教诲者也,非拒也。夫苟无意于拒,则可者与之,虽孔子、子张皆然。”
        吾友文君名同,字与可。或曰:“为子夏者欤?”曰:“非也。取其与,不取其拒,为子张者也。”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为不义,虽禄之千乘,不顾也。虽然,未尝有恶于人,人亦莫之恶也。故曰:与可为子张者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字说》)
        [注]孺悲,人名,曾求见孔子,孔子称病不见。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退披其编A以读之B尽C其书D无有E不能F吾固心存G而目H识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取道,与《鸿门宴》中“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道”意思相同。
        B.奇,意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不同。
        C.矜,怜悯,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人亦莫之恶也”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存放朱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存放漆料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孔子认为君子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B.韩愈赞赏孟秀才年轻有为、礼仪得体。在孟秀才多次求教后,韩愈教导孟秀才要审慎选择并坚定地结交善人。
        C.有人认为孔子不见孺悲是一种拒绝,而苏轼认为孔子这样做是把不屑教诲作为一种教诲,并不是有意拒绝。
        D.苏轼认为文与可为人恪守正道而无法认清形势,推行仁义而不计私利,修养仁德而淡泊声名,这些与子张相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况其请之烦邪?
         
        (2)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
         
        14.材料三谈到子夏与子张的“交友之道”,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3分)
         
         
        答案:
        (三)(20分)
        10.(3分)BDF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为 0 分)
        11.(3分)D(“用法相同”有误,“人亦莫之恶也”的“之”是代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3分)D(“无法认清形势”错,应是“不畏权势”)
        13.(8分)
        (1)(4分)即使他不主动请求,我也要执意传授学问来成就他的志向,更何况他还频繁请教呢?
        (译对大意,2分;“强”“就”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君子住在乡里,好人用他来勉励自己,不好的人见到他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哪里会有厌恶?
        (译对大意,2分;“劝”“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同:两人均认为要主动结交可结交之人。
        异:①子夏认为要主动拒绝不可结交者;②子张认为要提升自己,不主动拒绝他人。(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子贡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他本人的为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就看看他任用的臣子,不了解土地,就看看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如同进入有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气,说明已与香气融合在一起;与不善的人相处,如同踏入咸鱼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臭味,这是被臭味同化了。存放朱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存放漆料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今年秋天,我在郴州见到孟氏子弟孟琯。他年纪很轻,却举止很有度,手里拿着一大卷自己的文章集。我回来后翻开他的文集来读,读完他所有的文章,发现没有一篇不能通达的,我心里本来就留意他,现在更深深记住了他的文章。到了十月,我取道衡、潭前往荆州时,又多次遇见孟琯,发现与他往来的都是善良有德行的人,这让我对他感到更加惊奇。如今他将要离开这里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即使他不主动请求,我也要执意传授学问来成就他的志向,更何况他还频繁请教呢?京城聚集的进士数以千计,什么样的人都有,(对那些我认为不错的),我常常放低身份去结交。(结交朋友的)关键在于审慎地选择善者,然后坚定不移地跟他交往。善的人即使不主动结交我,我也将竭力亲近他;不善的人即使不讨厌我,我也将竭力拒绝与他交往。如果能像这样去做,那么获得高官显爵就如同上台阶进入厅堂那样轻松,又何况那些小的功名呢?
        (节选自韩愈《送孟秀才序》)
        材料三:
        “乡里人都喜欢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还不行。”“乡里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不行。最好是乡里的好人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问:“乡里的好人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就足以称为君子吗?”我说:“还不能这样说。孔子是回答别人询问时说这番话的,他当时不过是认为这样的人比所问到之人贤能些罢了。君子住在乡里,好人用他来勉励自己,不好的人见到他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哪里会有厌恶?君子既不厌恶他人,也不会被他人厌恶。子夏对人的态度,是认为可以交往的人就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人就拒绝他。子张说:‘君子应当尊重贤人,也接纳一般人,赞美好人,也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贤人,有什么人不能接纳?如果我是个不贤明的人,他人自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他人呢?’子张的意思,难道不是在说结交值得交往之人,那些不值得交往者自己就会避开了吗?”“若不可交的人果真远远避开,那只能说明拒绝得十分严厉,而子张又为什么这么厌恶‘拒绝’呢?”我回答说:“子张厌恶的是有意拒绝。”“如果我有意拒绝他人,那么天下人便会相继离开我,我将与谁共处呢?既是如此,那么孔子对待孺悲,不是拒绝吗?”我回答说:“孔子只是把不屑教诲别人当做无言的教诲,并非是拒绝别人。如果不想拒绝别人,那么可以交往的就交往,就是孔子、子张也都是一样。”
        我的朋友文君名叫同,字与可。有人问:“他是子夏那样的人吗?”我说:“不是的。文与可取子夏的交往,而不取子夏的拒绝,应当属于子张那样的人。”文与可的为人,恪守正道而不畏权势,推行仁义而不计私利,修养仁德而淡泊声名。如果想让他行不义之事,即使是给他千乘之禄位,他也不会正眼相看。虽然如此,他从没有厌恶过什么人,也没有受到什么人的厌恶。所以说:文与可是子张那样的人。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字说》)
         



        相关文言文练习
        《徐州上皇帝书》《唐鉴》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苏轼《表忠观碑记》《左传·襄公三十年》《春秋之时,忠信之道缺》
        《史记·孔子世家》《贞观政要》《陈隋好乐》《左传·桓公元年》《论郑伯以璧假许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论》苏轼《敦教化》
        《郑简公谓子产曰》《思治论》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二)
        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史记·周本纪》《论武王》
        苏轼《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王者不治夷狄论》
        《汉书·食货志》《论商鞅》《读通鉴论》《答谢民事书》《答陈商书》
        《荀卿论》《李斯论》《鸟雀近人》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伐树记》《石钟山记》《石钟洞叙》《观物内篇》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李斯论》《孙武论》
        《论取郜大鼎于宋》《史记·太史公自序》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二)
        苏轼《记六一语》《朋党论》《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苏廷评行状》《大臣论》《焚书》
        《黄州安国寺记》《行香子·述怀》《潮州韩文公庙碑》《谢欧阳内翰书》
        《养生》《东坡志林·赠张鹗》《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
        苏轼《书上元夜游》(二)苏轼《思堂记》
        苏轼《记游定惠院》《六一泉铭并序》
        《陶渊明传》《哨遍·为米折腰》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三)
        《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徐州莲华漏铭》苏轼《刑政》
        《答黄鲁直书》《答黄庭坚书》《答黄鲁直》《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贞观政要·求谏》《田表圣奏议叙》苏轼《书蒲永升画后》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
        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苏轼《与朱鄂州书》
        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二)

        工具导航: 古诗词大全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