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今年秋,见孟氏子琯于郴,年甚少,礼甚度,手其文一编甚钜。退拔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识矣。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荆,累累见孟氏子焉,其所与偕尽善人长者,吾益以奇之。今将去是而随举于京师,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况其请之烦邪?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苟如是,其于高爵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邪?
(节选自韩愈《送孟秀才序》)
材料三:
“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足以为君子乎?”曰:“未也。孔子为问者言也,以为贤于所问者而已。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子夏之于人也,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之意,岂不曰与其可者,而其不可者自远乎?”“使不可者而果远也,则其为拒也甚矣,而子张何恶于拒也?”曰:“恶其有意于拒也。”“夫苟有意于拒,则天下相率而去之,吾谁与居?然则孔子之于孺悲[2]也,非拒欤?”曰:“孔子以不屑教诲为教诲者也,非拒也。夫苟无意于拒,则可者与之,虽孔子、子张皆然。”
吾友文君名同,字与可。或曰:“为子夏者欤?”曰:“非也。取其与,不取其拒,为子张者也。”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为不义,虽禄之千乘,不顾也。虽然,未尝有恶于人,人亦莫之恶也。故曰:与可为子张者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字说》)
[注]孺悲,人名,曾求见孔子,孔子称病不见。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退披其编A以读之B尽C其书D无有E不能F吾固心存G而目H识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取道,与《鸿门宴》中“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道”意思相同。
B.奇,意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不同。
C.矜,怜悯,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人亦莫之恶也”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存放朱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存放漆料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孔子认为君子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B.韩愈赞赏孟秀才年轻有为、礼仪得体。在孟秀才多次求教后,韩愈教导孟秀才要审慎选择并坚定地结交善人。
C.有人认为孔子不见孺悲是一种拒绝,而苏轼认为孔子这样做是把不屑教诲作为一种教诲,并不是有意拒绝。
D.苏轼认为文与可为人恪守正道而无法认清形势,推行仁义而不计私利,修养仁德而淡泊声名,这些与子张相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况其请之烦邪?
(2)君子之居乡也,善者以劝,不善者以耻,夫何恶之有?
14.材料三谈到子夏与子张的“交友之道”,请简要分析两者的异同。(3分)
答案:
(三)(20分)
10.(3分)BDF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为 0 分)
11.(3分)D(“用法相同”有误,“人亦莫之恶也”的“之”是代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3分)D(“无法认清形势”错,应是“不畏权势”)
13.(8分)
(1)(4分)即使他不主动请求,我也要执意传授学问来成就他的志向,更何况他还频繁请教呢?
(译对大意,2分;“强”“就”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君子住在乡里,好人用他来勉励自己,不好的人见到他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哪里会有厌恶?
(译对大意,2分;“劝”“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同:两人均认为要主动结交可结交之人。
异:①子夏认为要主动拒绝不可结交者;②子张认为要提升自己,不主动拒绝他人。(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子贡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他本人的为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就看看他任用的臣子,不了解土地,就看看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如同进入有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气,说明已与香气融合在一起;与不善的人相处,如同踏入咸鱼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臭味,这是被臭味同化了。存放朱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存放漆料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今年秋天,我在郴州见到孟氏子弟孟琯。他年纪很轻,却举止很有度,手里拿着一大卷自己的文章集。我回来后翻开他的文集来读,读完他所有的文章,发现没有一篇不能通达的,我心里本来就留意他,现在更深深记住了他的文章。到了十月,我取道衡、潭前往荆州时,又多次遇见孟琯,发现与他往来的都是善良有德行的人,这让我对他感到更加惊奇。如今他将要离开这里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即使他不主动请求,我也要执意传授学问来成就他的志向,更何况他还频繁请教呢?京城聚集的进士数以千计,什么样的人都有,(对那些我认为不错的),我常常放低身份去结交。(结交朋友的)关键在于审慎地选择善者,然后坚定不移地跟他交往。善的人即使不主动结交我,我也将竭力亲近他;不善的人即使不讨厌我,我也将竭力拒绝与他交往。如果能像这样去做,那么获得高官显爵就如同上台阶进入厅堂那样轻松,又何况那些小的功名呢?
(节选自韩愈《送孟秀才序》)
材料三:
“乡里人都喜欢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还不行。”“乡里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还不行。最好是乡里的好人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问:“乡里的好人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就足以称为君子吗?”我说:“还不能这样说。孔子是回答别人询问时说这番话的,他当时不过是认为这样的人比所问到之人贤能些罢了。君子住在乡里,好人用他来勉励自己,不好的人见到他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哪里会有厌恶?君子既不厌恶他人,也不会被他人厌恶。子夏对人的态度,是认为可以交往的人就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人就拒绝他。子张说:‘君子应当尊重贤人,也接纳一般人,赞美好人,也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贤人,有什么人不能接纳?如果我是个不贤明的人,他人自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他人呢?’子张的意思,难道不是在说结交值得交往之人,那些不值得交往者自己就会避开了吗?”“若不可交的人果真远远避开,那只能说明拒绝得十分严厉,而子张又为什么这么厌恶‘拒绝’呢?”我回答说:“子张厌恶的是有意拒绝。”“如果我有意拒绝他人,那么天下人便会相继离开我,我将与谁共处呢?既是如此,那么孔子对待孺悲,不是拒绝吗?”我回答说:“孔子只是把不屑教诲别人当做无言的教诲,并非是拒绝别人。如果不想拒绝别人,那么可以交往的就交往,就是孔子、子张也都是一样。”
我的朋友文君名叫同,字与可。有人问:“他是子夏那样的人吗?”我说:“不是的。文与可取子夏的交往,而不取子夏的拒绝,应当属于子张那样的人。”文与可的为人,恪守正道而不畏权势,推行仁义而不计私利,修养仁德而淡泊声名。如果想让他行不义之事,即使是给他千乘之禄位,他也不会正眼相看。虽然如此,他从没有厌恶过什么人,也没有受到什么人的厌恶。所以说:文与可是子张那样的人。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