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中庶子辽东高道悦数切谏,恂恶之。八月,戊戌,帝如嵩高,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手刃道悦于禁中。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入夜乃定。及旦,尚书陆琇驰以启帝,帝大骇,秘其事仍至汴口而还。甲寅,入宫,引见恂数其罪亲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月余乃能起。
魏主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太子恂。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免冠顿首谢。帝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恂欲违父逃叛,跨据恒、朔,天下之恶孰大焉!若不去之,乃社稷之忧也。”闰月,丙寅,废恂为庶人,置于河阳无鼻城,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恂在困踬,颇知咎悔,恒读佛经,礼拜归心于善。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素肥大 素:一向
B. 苦河南地热 苦:艰苦
C. 帝如嵩高 如:到,往
D. 入夜乃定 定:安定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引见恂数其罪亲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
A. 引见恂数/其罪亲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
B. 引见恂/数其罪亲/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
C. 引见恂数/其罪亲/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
D. 引见恂/数其罪/亲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
1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太子恂趁孝文帝不在朝廷之时,与大臣密谋篡夺国家政权。
B. 魏孝文帝得知太子所为后,非常惊骇,但当时并未公之于众。
C. 魏孝文帝准备废掉太子时,穆亮和李冲除去礼帽引咎自责。
D. 魏孝文帝认为太子罪行深重,废太子之位才能免国家之忧。
14. 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恂欲违父逃叛,跨据恒、朔,天下之恶孰大焉!
答案:
11.B (苦:苦于) 12.D (根据语意切分层次) 13.A (太子密谋的事情是:骑快马疾驰到平城,杀掉了劝谏他的高道悦,而非篡夺国家政权。“思北归,思著胡服”,其罪责在于违逆魏孝文帝,想要回到北地) 14.现在元恂想要违逆父志逃走反叛,占据恒州和朔州,天下的恶行还有哪一个比这更大的吗?(“欲”“违”“据”“孰”各1分,句式翻译正确,语意通顺2分) 附译文: 北魏太子元恂不喜欢学习,长得身肥体胖,熬受不了河南夏天的炎热,经常思念回到北方去。孝文帝赐予元恂衣服帽子,他却常常私下里穿着胡服。中庶子辽东人高道悦多次恳切地劝谏元恂,元恂非常厌恶他。八月戊戌(初七),孝文帝到达嵩高,元恂与心腹密谋策划,叫来马匹骑上直奔平城,亲手把高道悦杀死在宫殿之中。中领军元俨严守门禁,以防遏事态扩大,到了夜间才平定下来。次日天刚亮,尚书陆琇急忙骑马去向孝文帝汇报,孝文帝一听大吃一惊,但没有声张其事,仍然到了汴口,然后返回。甲寅(二十三日),孝文帝回宫,召见元恂,数说了他的罪过,并且亲自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着拽出去,囚禁在城西,一个多月之后,元恂方才可以起床。 北魏孝文帝在清徽堂召见群臣百官,商议废去太子元恂之事。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摘去帽子,伏地磕头谢罪,请求宽宥太子,孝文帝说:“你们谢罪,请求宽宥,是出于私情,而我在这里所要商议的却是国家大事。‘大义灭亲’,为古人所看重。如今,元恂想要违抗父命而私自逃叛,跨据恒、朔两州,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大的罪恶吗?如果不把他废掉,就会成为社稷的一大忧患。”闰十二月丙寅(初八),北魏废太子元恂为庶人,安置于河阳无鼻城,派兵看守,对其衣服饮食供应,仅仅免于饥寒罢了。元恂在困顿之中,也颇有自责和悔恨之意,常读佛经,行礼叩拜,回心向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