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非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诸葛亮至,军于渭水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于是令军中传说:魏主命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勿得出战。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今又播传此言,欲懈我军心也。”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仲达、孔明皆所谓人杰者也。渭南之役,人皆惜亮之死,以为不见夫二人者决胜负于此举也。亮之侨军利在速战,仲达持重不应以老其师,而求乘其弊。嗟夫!谓仲达之请战以示武于众者,则或有之;谓其有所终畏,而无意于一决者,亦非也。虽然,使辛毗不至,则仲达固将不战也。仲达之所求者,克敌而已。今以一辱不待其可战之机乃悻然轻用其众为忿愤之师安足为仲达也?故其策亮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此仲达之志也。亮之趋原,盖锐气已夺,固将畏而避人,不足为人之所畏避。亮常岁之出,其兵不过数万,不以败还,辄以饥退。今千里负粮,饷师十万,坐而求战者,十旬矣。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
(节选自何去非《司马仲达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以一辱①不待②其可战之机③乃悻然④轻用⑤其众为忿愤之师⑥安足⑦为仲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率领、带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思不同。
B.垒,军营的墙壁或工事,与《赤壁怀古》“故垒西边”的“垒”意思相同。
C.懈,使松懈,使动用法,与《论语·先进》“端章甫”的“端”用法相同。
D.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魏两军对峙之际,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沿着山往东进军,会对魏军不利;而若向西去五丈原,那么形势就会对魏军有利。
B.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多次挑战魏军,魏军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把女人的头巾衣服等送给司马懿,以此来羞辱他,司马懿上表魏主请求出战。
C.何去非认为,蜀军长途跋涉到异地作战,粮草物资运输不便,希望能速战速决,而司马懿打算用持久作战来消耗蜀军,等待时机一举制敌。
D.诸葛亮去世后蜀军撤退,司马懿怀疑诸葛亮假装死亡,伪装退却设埋伏引诱魏军深入,因此他没有乘势追击,丧失了消灭蜀军的有利时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2)亮之趋原,盖锐气已夺,固将畏而避人,不足为人之所畏避。
14.何去非是否赞同诸葛亮对司马懿上表请战一事的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0.③④⑥ 解析: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正确的断句应为:“今以一辱,不待其可战之机,乃悼然轻用其众,为忿愠之师,安足为仲达也?”
11.C解析:A选项正确,两个“引”字意思不同。B选项正确,两个“垒”字意思相同。C选项错误,“懈”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而“端”字在《论语·先进》中是名词作动词用。D选项正确,两个“以为”字意思不同。
12.D解析:A选项正确,符合原文内容。B选项正确,符合原文内容。C选项正确,符合原文内容。D选项错误,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司马懿怀疑诸葛亮假装死亡。
13. (1)诸葛亮早起晚睡,对二十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审查,所吃的食物不到几升。
(2)诸葛亮前往五丈原,大概是因为他的锐气已经丧失,本来就会畏惧而躲避别人,不值得别人畏惧和躲避。
14.何去非并不完全赞同诸葛亮对司马懿上表请战一事的看法。何去非认为,司马懿上表请战并不是因为害怕诸葛亮,而是希望通过持久战来消耗蜀军,等待时机一举制敌。他认为司马懿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蜀军长途跋涉到异地作战,粮草物资运输不便,希望能速战速决,而司马懿则打算用持久作战来消耗蜀军。因此,何去非认为司马懿的策略是明智的,而不是像诸葛亮所认为的那样是出于恐惧。
|